第135章 作茧自缚(第2页)

看看郑玄能否率领武陵学院的儒学大家们,站出来表态支持自己,以勤王救民的旗号,进入司隶。

士颂心想,若是能早曹操一步,把汉献帝带来荆州,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这么早就和曹操交战了呢?

荆州的驰道,在去年拿下荆州后,就开始修建。这一年以来,收留了许多流民,以工代赈的工程,都是让他们去修建驰道。

现在荆州的驰道,也已经初具规模,沿路都有换马的驿站,八百里加急。这信,只用了一天便送到了刘巴手上。

刘巴也没有耽误,立即联系了郑玄。

结果,郑玄知道了士颂的心思后,对士颂想要以勤王的名义进入司隶很是反对。

不但如此,他还联合了武陵学院的名儒们一起联名,上书给“荆州牧”士颂,强调他乃是地方州牧,若无朝廷诏书,他是不得自行率军进入司隶的,即便,他是为了勤王救驾,为了关中百姓,也不行。

否则,必定会被天下诟病,作为传承儒家的青年俊杰,这种有违君臣纲常的事情,这种事情,在他看来,士颂决不能做。

郑玄的这封上书,经过赵岐的手交给了士颂,赵岐自己也在上面署名了。

看到这封劝谏信,士颂是哭笑不得。

“郑玄、赵岐、刘熙、綦毋闿、宋忠、来敏、谢该。”士颂心里默念着这些联名上书人的名字,一个个,都是武陵学院中的大儒。

这些人站在一起反对,无疑便是

整个儒家体系的反对。

在仔细看看,联名的人当中,甚至还有其他学派的人,其中不少名字,自己都很陌生。

“马良,这些人你认识吗?”

刚好,马良就在身边,士颂心中不爽赵岐等人的反对,不想搭理赵岐,便指着信上的人名问起马良。

马良看了赵岐一眼,开始给士颂介绍起来。

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武陵传语,以及武陵学院新刊印的书籍的吸引下,来到荆州,进入武陵学院治学的名人。

其中不少人,都在士颂的州牧府里挂了官职的。

士颂定荆州以后,先是收拾世族,后是应付扬州之乱,接着便一心扑在北上勤王之事,哪里会关注,有哪些大儒名士,进入了武陵学院呢?

许慈,师从刘熙,乃是南阳本地名儒。南阳变法,对付世家的时候,许家是主动响应新法,为此,还特地给许慈挂了南阳郡治中从事的官职。

袁徽,闻名天下的名儒,本来隐居交州,因为看了武陵传语,知道了武陵学院,特地到武陵学院治学,传播儒学正道。他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很得学子敬重,甚至成为了学院招揽隐居名儒的旗帜。

孙嵩,北海名士,因救助赵岐被其举荐为青州刺史,后转豫州刺史。退休后客居荆州,士颂定刘表后,对士颂的新法很是赞同,认为乃是去除汉朝弊病的良药,在武陵学院中为新法呐喊摇旗。

李撰 、尹黙,两人都是益州人士,因仰慕司马徽、宋忠的学问,不远万里,来到武陵学院治学。乃是学院中年轻儒者的领袖人物,对士颂更是推崇有加。

他们两人甚至在儒学年轻一辈中,和士颂齐名,被称为“复兴儒学三俊才”。两人多次在武陵传语上,为士颂在日南郡的行为解释,表示那不是暴行,而是惩戒蛮夷,兴儒学于化外。颇有一凡“自有大儒为我辨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