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云 作品

第1844章 令行山岳皆耸动(五)

同时对于盐场的生产也要加以改进,之前朝廷以灶丁为单位征收盐课,单个灶户的生产能力有限,难以完成朝廷的盐课,而现在灶丁数量又远远不及大明初年,为了保证朝廷的盐课,要改进食盐的生产方式,其实现在晒盐的技术已经是非常成熟了,但是要大规模的进行晒盐,需要动用人力兴修一系列的制盐基础设施才行。石昆玉经过这两淮的老盐工们交流之后得知,晒盐时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大明常见的粗盐。

要使得晒盐的产量提升,要涉及到一系列的基础建设,首先就是建滩,建滩都在平坦的沿海荒滩上,按一定的滩池数建造。池埂一般高约半尺,建成一个个方形池,面积从上到下每个方池边长一般为8步,滩池由上而下逐个挖低,落差一般为3寸,上下池之间开有池门,用以向下流水。底池下筑坨台,俗称盐坨,以备储盐。滩池周围挖二面或三面大沟,俗称盐沟,以备纳潮储水。

向海一面的沟堤,开一水门,设闸以备启闭。其外再开一“潮沟”,直通于海,用以引潮入沟,备盐沟纳潮用。盐滩建成后,还要整滩。将池内泥土挖松,晾干,再放入海水泡稀,盐工赤脚在池内将池踩匀,用刮板刮平底池,然后将池内海水排出晾干,用光礅(石制,粗大圆柱形石头)压实压平。滩池周围的大盐沟挖成后,涨潮时即可开水闸纳潮,抓住最高潮位,将潮纳满。

然后用水车汲取沟内海水灌入高卤台,次日将高卤台内海水放入二卤台,再将高卤台汲满海水;第三日,将二卤台内海水放入三卤台,高卤台内海水放入二卤台,再将高卤台汲满海水。逐日依此类推,利用日光蒸发水分,提高卤水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