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1章 西风渐来多异事(八)(第2页)
作为户部尚书和总理盐政,他们都支持在两淮改煎为晒,这也是正常的,作为大明最大的盐场,两淮盐场的行盐地域广大,盐税比例很高,但是近年以来,两淮的盐区不断遭到其他各盐场的食盐的侵蚀,根本原因就是两淮的食盐价格过高,失去了竞争力,因为长芦等地的食盐价格便宜,自然会侵夺两淮的盐区,只要变革生产工艺,降低两淮食盐的价格,才能够提高两淮食盐的竞争力,保证两淮食盐的盐区不再被其他盐场所侵夺了。
两淮盐区是大明最受重视的盐场,全区南界浙江,北接山东,位居黄海之滨,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好,交通发达。而且它是现在最大的一个盐区,下辖泰州、淮安、通州三个分司,三十个盐场,不仅仅行盐于地方,还要供应甘肃、延 绥、宁夏、宣府、大同、辽东、固原、山西神池诸堡,也是朝廷开中的主要来源。
而且在淮北现在也已经有晒盐的工艺了,据之前庞尚鹏的奏报:“每灶各赘砖石为一晒池,旭日晴霁,挽坑井所积卤水,渗入池中曝之。自辰逮申,不烦铛煮之力,即可扫盐。”
至于石昆玉所担心的余盐问题和灶工的控制的问题,朱翊釴认为,一方面要保证灶工的待遇,朝廷要言而有信,不仅要及时支给灶工工食银,还要兑现承诺用钱粮从这些灶工收集余盐,这样才能够保证灶工的余盐步变成私盐,另一方面,自然是严刑峻法惩治私盐,对于贩卖、制造、运输、走私私盐的,一体量刑严惩。
朱翊釴要求尽快完成两淮盐场的晒盐技术升级,同时在两淮食盐的生产的成本降低之后,要及时的调整盐引价格,保证两淮食盐的竞争力,按照福建推行晒盐的办法:“其晒法,亦聚卤地之尤咸者,晒曝令极干,实于漏,渗入溜池,复取池中水浇之,如是者再,则卤可用矣。晒卤之盘,石砌,极坚密,为风约水,故广狭无过数尺。一夫之力,一日亦可得二百斤。宋时盐价,斤为钱十,贵倍之。今日价极高不 过钱 二 文,以晒法无柴薪费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