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游泳的渔民子弟 作品
第664章 低调的李青秋
看着满桌的美食,陈砚之却如同嚼蜡一般,吃得没滋没味。
前途像是被一片阴云笼罩,沉甸甸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翰林院,可以说是文官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前朝两百多年历史,两千四百多人的庶吉士,四千五百的翰林文官,总共六七千人,只出了一百四十位阁老,在翰林院能晋升阁老的,是百分之二的几率。
翰林院的文官想脱颖而出,有几个办法。
一,参与修大书,这是厚实的学术资本,前朝参与永乐大典的一百四十七位翰林,其中九人晋升部院大臣,这也不容易。
二,跟随皇上身边,处理政务,能给皇上出谋划策,这是最讲天赋的,历史上,仅有几位智商高绝的奇才,能做到。
三,经筵讲学,草拟诏书,这是要文学修养极高,能写出合皇上心意的诏书,这也是很难。
四,派系站队,拉拢众多文官,去支持少主,成就文人的从龙之功。
陈砚之自己盘算过了,处理政务、实务、给朝廷办差,为皇上出谋划策,自己是比不过贾环的。
修书学问,翰林院公认最博学的是王乾。
据说,王乾与贾环还有半师之谊,朝廷如果有什么大书要修,很可能是王乾来主持修编的,凭两人的关系,贾环想进修编书组,白蹭点荣誉,应该不难的。
翰林院是最熬时间的,很多文人熬了二十年,品级都没超过五品。
(也有几个人是例外的,张居正,二十三中进士,选庶吉士,十二年后入阁(35岁),明代最年轻的阁臣。
杨廷和十九岁中进士,选庶吉士,十八年后入阁,37岁。
两人都不是状元郎,状元郎对于成为阁老,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皇上不会因为你是状元郎,就高看你一眼,最后能不能入阁,还是要靠个人能力。)
陈砚之越想越气,自己将来想要晋升,只剩下抱紧燕王大腿这一个办法了。
忽然,楚王问道:“陈修撰,你觉得这土豆菜肴,做得如何?味道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