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应对之策
郭瑗之的推恩令一送到。
汉国立马就反了!
田承业打出清君侧诛妖后的旗号,号召天下讨伐郭瑗之。
代国、齐国、楚国紧跟着都做出了响应。
边关告急的奏报,像雪花般的飞到未央宫。
郭瑗之看着这些急报,手都在发颤。
“怎么会…怎么会这样?”
“怎么会这样!”
郭瑗之歇斯底里的将手上的急报扔了出去。
群臣看着这一幕,都在心里发笑。
怎么会弄成这样?
这是你选的嘛?太皇太后!
推恩令,就会让你再推,推的天下皆反了吧。
“丞相!”郭瑗之看向赵广。
赵广听到郭瑗之叫自己,心头就颤了一下,但还是站出来应了一声在。
“你说如今怎么办?”
怎么办?
赵广怔了怔,他哪知道怎么办?
不过面对郭瑗之那种杀人的眼神。
赵广赶紧说道:“当务之急,是火速发兵平叛。”
“平叛?”郭瑗之蹙了蹙眉,道:“叛军这么多,朝廷先平哪一个?”
“这……”赵广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压根就不懂军事,又怎么知道这种时候该先对付谁?
郭瑗之看赵广靠不住就知道自己问错人了,看来专业的事,还得问专业的人。
“章邯。”
郭瑗之扯着嗓子吼了一声。
章邯立马站了出来。
“臣在。”
“你说,朝廷该怎么办?”
不同于赵广,章邯在军事方面是专业的,面对郭瑗之的回复,章邯很快就想到了应对的话:“启禀太皇太后,如今,汉王,希齐王,楚王,代王全都反了,而洛阳已是四战之地,不可守,臣以为,朝廷当做好迁都的准备。”
一听要迁都群臣一片哗然。
“太皇太后,不能迁都啊,国都乃是国本,一动则大势去矣!”
“太皇太后,诸侯方才起兵,朝廷就宣布迁都,此乃示弱也,天下百姓闻之,必以为朝廷畏惧诸侯,恐怕会对朝廷失望,百姓一旦对朝廷失望,朝廷就完了!”
群臣都反对迁都。
郭瑗之却知道,如今的情势的确不妙。
她询问章邯:“那你觉得朝廷应该往哪迁都?”
章邯说道:“当然是关中,当年先帝营建西京长安,正是为了应对今日,关中之地沃饶千里,又有函谷天险,足可抵御叛军。”
“不可不可啊!”
章邯刚说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臣就站了出来,颤抖着拱起手道:“太皇太后,汉王根基久在汉中,汉王翻盘,必然会返回汉中引汉中之兵攻打关中,朝廷迁都关中这不是撞到叛军的怀里?”
群众都站出来附和,不赞成章邯迁都的提议。
郭瑗之询问这个老臣:“那你说说,朕该怎么办?”
这老臣说:“应该火速和叛军议和!叛军之所以起兵,非是被陛下的推令所迫,既然如此,太皇太后就应该取消推恩令。”
“呵呵呵!”郭瑗之噗嗤笑了出来。
她看着这位老臣:“这次汉王说要清君侧诛妖后,他们要讨伐的目标就是朕,讲和的话,他们要朕的脑袋,你的意思是让朕自己把头砍下来,和叛军讲和是吗?”
“哎呀老臣绝无此意啊!”
这老臣被吓得赶紧跪地求饶。
“绝无此意!”
郭瑗之哼了一声,吩咐道:“来人,将此贼拖出去乱刀分尸,灭其全族!”
“是!”
侍卫立刻就进来拉人。
这老臣连连求饶还是被拖了出去。
一直到那声音远了,郭瑗之才说:“朕绝对不会和叛军讲和,绝不!从今以后,朝中但凡有议和者,刚才那老贼便是下场!!”
说罢,郭瑗之又看向章邯,态度变得温和了不少:“章邯,你说的迁都的这个计划不错,不过汉王的叛军必须要打掉朝廷才能安心迁都。”
“朕想拜你为将,让你统帅羽林卫前往汉中平定叛乱。”
章邯拱手说道:“臣受太祖高皇帝大恩无以为报,陛下但有驱使,臣敢不从命。”
郭瑗之听了以后很高兴。
“善!”
这时,国尉郎周站出来说道:“太后,汉王威胁关中,的确麻烦,可如今朝廷真正要面对的,还是齐国和楚国,这两国距离洛阳太近了,羽林卫又是拱卫京师的主力,国被调走,恐怕洛阳空虚。”
郭瑗之早就想好了对策,道:“这个好办,朕把神策军从北都调回来,让他们拱卫洛阳。”
郎周又道:“此次叛乱,以汉王为首,齐、楚、代不过响应,齐楚暂且不提,代王乃汉王之子,故臣以为朝廷在打击汉王的同时,应当对代国也发起攻击,以免两国对朝廷形成夹击之势。”
郭瑗之点了点头:“朕这就写信给禁卫军的大将军蒙恬,让他率领禁卫军平定代国。”
“等灭了代国,果然在把禁卫军调去齐国,挨个收拾这些叛贼!”
郭瑗之咬着牙说。
这些个逆贼,居然敢造反!
这次非把他们碾成齑粉不可。
章邯很快就带着羽林卫出发了。
天佑元年五月十日。
章邯率军出发不久后,神策军的大将军尉缭给朝廷回了信。
尉缭在信里面说,如今诸王作乱晋国虽然还没有起兵,但也需要防备。
禁卫军留在邯郸可以震慑晋国,拱卫朝廷北面的门户,同时还能够和禁卫军形成呼应之势,维持北方的全面防御。
看完尉缭这一封信,郭瑗之气的都要炸了。
“尉缭这个老贼,居然不听朝廷号令,朕叫他率兵回来,他居然敢拿这种信来搪塞朕?什么监视晋国?我看他分明是拥兵自重!”
赵广虽然不懂军事,但有些脑子,他生怕郭瑗之这种时候犯糊涂,赶紧说:“尉缭手握重兵,太皇太后陛下万万不可激怒他,若逼反了他,那可比晋国造反还要可怕百倍。”
“那你的意思是,就由着他拥兵自重?”
郭瑗之一句话给赵广呛的说不上来话了。
“禁卫军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传诏,让韩信去接任禁卫军大将军,接替尉缭!”
众人不敢抗命,只得应是。
“行了,去吧!”
郭瑗之觉得头疼,打发了众人。
群臣出去了以后。
赵广看了眼郭瑗之,这女人好像有些靠不住。
看来自己得提前准备一条后路。
章邯率兵到了关中以后,立刻就进入汉中和田承业打了几仗。
这几仗羽林卫大获全胜,汉军被打得溃不成军。
看到章邯传回来的捷报,郭瑗之非常高兴,郭瑗之给章邯去诏,要他尽快拿下汉中平定汉王之乱。
只要汉王被平定,接下来自己再腾出手收拾齐楚代这几个不听话的诸侯,天下弹指可定!
郭瑗之想的很好,可事情却并没有按照她发展的那样进行。
六,七月份进入雨季以后,羽林卫劳师远征,士卒的怨气很大,攻势疲乏。
章邯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调来金箔钱粮,以激励军心。
结果郭瑗之看完章邯的信后,勃然大怒。
“这仗还没有打完,他就急着找朝廷要赏赐。”
“要是每一支军队都像这样,以后出征朝廷岂不是都要给钱?”
“告诉章邯,让他克服困难,灭掉汉王!平了汉王,朕自然重重赏他!”
对郭瑗之这种养尊处优惯了的女人来说,根本就不知道战场的环境有多艰苦。
她想让士卒们克服困难,可这些丘八又不是后世那支信仰军队。
他们可没那么顽强的意志力。
朝廷不给钱粮,还驱使他们卖命。
羽林卫的军心一下就散了。
章邯自然也知道没有军心的军队是无法打败敌人的,他索性把部队撤到金牛道,和汉军对峙。
郭瑗之听说章邯居然擅自撤兵,立刻下诏问责,并且严令他进兵。
章邯接到了诏书后左右为难。
他正犹豫着要不要出兵的时候,副将常巴来报:“大将军,营帐外有人要见你。”
章邯一听,以为又是汉王派来的使者。
这几天汉王一直派使者来游说他反叛,章邯都不曾答应。
他摆了摆手:“不见。”
常巴说道:“此人自称姓江,是大将军的故人。”
章邯正被战士搞得焦头烂额,听到这话,他勃然大怒:“哪来的什么故人?这又是哪个官僚子弟想来走后门?居然敢把后门走到我流血牺牲的战场上,他妈的,给我把这人叫进来,老子看看这姓江的是谁。”
江先生很快就进来了。
她一身黑色劲装,头顶上还戴着斗笠,看不清面貌,看身形似乎是个女人。
章邯生气的看向常巴:“这就是那个姓江的?怎么是个女人?”
常巴刚想解释,这女子就解下了头顶的斗笠。
斗笠下那张脸,精致的像雕塑一样。
章邯下意识的位置上站了起来,张着嘴巴说道:“荷华…荷华公主?”
周小姐笑了笑:“荷华公主是我二姐,自我介绍一下,江先生是我父亲。”
“江…江先生?”
章邯很懵。
这是什么情况?
荷华公主什么时候有妹妹的?
这江先生是谁?自己好像不认识啊!
两个人谈了什么无人知晓。
周小姐离开以后,章邯立刻叫来常巴,道:“常将军,宣布下去大军立刻退兵!”
常巴一听章邯要退兵,赶紧问:“去哪?”
“长安。”
“朝廷那边……”
章邯看着营帐外面,意味深长的说道:“朝廷的命令已经不重要了,按我说的命令执行吧!”
“是!”
章邯退兵长安以后。
汉中。
田承业这两天正被战事搞的焦头烂额,王绾就来报说章邯退了。
听到这个消息,田承业兴奋的都要跳起来:“真的吗?”
“千真万确!”
“太好了!”
田承业兴奋的击掌。
章邯一退,汉中总算能缓一口气,而只要他缓过了这口气,倒霉的就是朝廷了。
“传诏,寡人年龄四十有二,尚且随军出征,小儿只有八岁,也跟着我打仗。国中凡42岁以下,八岁以上,皆发。”
王绾闻之,劝道:“汉王,征召这么多兵马,是不是…”
田承业打断了他:“趁着章邯退兵,寡人要赶紧扩军,不然等他缓过气,寡人就麻烦了。”
“是。”
汉王田承业这一道诏令下去,一下就征起了近二十万大军。
不过汉中百姓也因此怨声载道。
“我儿才只有九岁,就要随军出征,大王也太残忍了……”
“我三个儿子都已经去替大王打仗了,连孙子也要跟大王去,大王到底想要干什么?”
……
洛阳。
郭瑗之听说章邯擅自退兵撤回长安,大怒。
她刚准备派人到长安问责,坏消息又来了。
齐楚两军合兵一处,合击睢阳。
睢阳是洛阳东面的门户,睢阳一下,洛阳也就完了。
郭瑗之非常惊恐,也顾不上去问责章邯了:“快,给韩信下诏书,让禁卫军赶紧回来!拱卫洛阳!”
使者出发了以后,郭瑗之惶恐的心才稍稍松弛了一点。
邯郸。
尉缭面对前来接替他的韩信,非常痛快的交出了兵权。
这让他的手下人都很不解。
“大将军,您为什么要把兵权交了?朝廷这种命令简直是乱命!韩信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凭什么骑着我们?”
“是啊,大将军,您不能走!”
神策军的众将都劝尉缭留下。
尉缭是接了杨端和的班,刚开始的时候神策军的将军也不服他,但后来很快就服了。
原因无他,尉缭的确有本事。
他上任第一天就斩杀了十几个不遵军纪的偏将,这么一杀,算是立了威,神策军上下再也没有人敢不服他。
尉缭刚刚收服了神策军,朝廷就下诏书要把他调走,他手下那些人当然不乐意。
“诸位!”
尉缭义正言辞的说道:“我们都是朝廷的将领,要服从朝廷的号令,如果不遵朝廷的律令,和反贼何异?我,尉缭,太祖高皇帝一手栽培的学生,绝不会背叛高皇帝!”
这番话把他的手下都说的无话可说。
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念头,自家大将军是真的忠君爱国!
尉缭在出了自己的影宅以后,就来到了后面。
一个男人正背对着他看着,墙上挂着的一幅舆图。
尉缭恭敬的说道:“江先生。”
江先生回过身看着尉缭。
“怎么样?你手下的人没有意见吧?”
尉缭道:“怎么会没意见?意见大的很。江先生,我实在不明白,您为什么要让我把兵权交出去?神策军在我们手里不好吗?”
江先生负着手,淡淡的说道:“放心吧,韩信那个毛头小子,收服不了禁卫军,他过来正好,等禁卫军一走,晋国肯定会动起来,到时候这出戏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