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坚 作品

第180章 李亨的骚操作,让李渊和李世民都无语了,杜甫再登场(第3页)

  “这一次召集了九路节度使,号称六十万大军,难道就没一个主将来指挥?”

  使者有些尴尬地笑了一声,道:

  “或许是陛下还没有做出决定吧,总之等将军抵达邺城之时,应该就会有一个准信了。”

  李光弼满腹疑惑,只能目送使者离开。

  【皇帝李亨虽然下旨征讨安庆绪,但却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

  【在这一战之中,大唐九路节度使,竟然没有一个主帅,而是各自见机行事!】

  只见画面之中,皇帝李亨坐在龙椅上,信心满满地开口。

  “安庆绪困守邺城一隅,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朕大兵一至,安氏叛军必然灰飞烟灭,又何须多此一举呢?”

  “只需诸将便宜行事便是了。”

  贞观世界之中,李世民看到这一幕,整个人都傻眼了。

  “没有主帅?这个李亨,他莫不是得了失心疯了?”

  在场的贞观群臣也同样都是面面相觑,一脸的不敢置信。

  李绩吃惊道:

  “多路大军出征,若是没有一个主帅,单单是军队物资的调配恐怕都要出大乱子吧?”

  程咬金也道:

  “谁是前军谁是侧翼谁是后队都不知道,这一仗怎么打?”

  侯君集连连摇头。

  “简直就是乱七八糟,外行指挥内行!”

  长孙无忌陷入沉思。

  这位最得李世民信任的贞观朝头号名臣,似乎想通了什么,正准备开口。

  便在此时,李治突然开口了。

  “或许,李亨就是故意不想设主将,免得主将获得更大的功劳!”

  众人闻言,都是一怔。

  李泰皱眉看着李治。

  “九弟,你可不要胡说八道!”

  李治正色道:

  “四哥,愚弟并不是在胡说。”

  “从之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次的主帅,太子李豫无疑是最合适的。”

  众人闻言点头,表示认可。

  太子李豫作为主帅,领兵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他若是继续领兵征讨安庆绪,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李治道:

  “可若是太子李豫真的以一己之力消灭了所有叛军,那他在大唐之中的声望之隆,完全不在李亨这个父皇之下了。”

  “考虑到……呃,盘点视频之中咱们大唐皇室之间这么多争权夺利的事件,想来李亨是怎么样也不会让李豫成为主帅,拿到这种不世奇功的。”

  “毕竟,长安城之中现在已经有了李隆基一个太上皇,李亨应该不愿意才刚登基两年也成为新的太上皇。”

  李治的话一说出来,众人仔细一想,都觉得颇为有理。

  长孙无忌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李治所想,和长孙无忌刚刚心中所想一般无二!

  长孙无忌深深地看了一眼李治,心中暗想。

  “难怪是能让大唐版图最大的皇帝,确实是见识不凡啊。”

  “或许,是时候在这位九皇子的身上押注一二了?”

  李世民脸上也露出了赞许的表情,对着李治道:

  “你继续说。”

  李治得到鼓励,立刻振作精神,继续开口道:

  “排除掉太子李豫,那最好的人选肯定就是郭子仪了。”

  众人再度点头。

  李豫毕竟只是名义上的主帅,真正指挥收复长安洛阳的人其实是郭子仪。

  让郭子仪来当这个主帅,同样也能让人心服口服。

  李治又道:

  “但郭子仪来当的话,李亨心中也是会担心的。”

  “一旦郭子仪灭了叛军,谁能保证郭子仪将来不是另外一个功高震主的安禄山,甚至是……司马懿?”

  众人一时无言。

  李世民突然有点心累,发出了一声感慨。

  “怎么哪都有司马懿这个老不死呢?”

  于是李世民干脆发了一条弹幕。

  【唐太宗李世民:司马懿,你真是一个千古蠢材,华夏罪人啊!】

  西晋世界之中,坐在椅子上的司马懿正兴致勃勃地看着视频呢,被这突如其来的一条弹幕给搞得愣住。

  过了好几秒,司马懿才回过神来,怒气冲冲地也发了一条弹幕反驳。

  【晋高祖司马懿:李世民,老夫可没得罪你吧?你大唐子孙不肖,关老夫屁事?】

  还没等李世民再发弹幕,已经有几条新的弹幕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

  【魏武帝曹操:司马懿,你就是一个千古罪人!】

  【昭烈帝刘备:无耻老贼,只会狺狺狂吠!】

  【吴大帝孙权:人模狗样,废物一个!】

  司马懿揉了揉太阳穴,一阵心累。

  “这三个混账东西,不就是老夫的儿子们灭了他们嘛,一天天在这里聒噪什么?”

  想到这里,司马懿又高兴了起来,兴致勃勃地再发了一条弹幕。

  【晋高祖司马懿:来来,尔等尽管发出败犬之哀嚎吧,反正老夫司马氏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哈哈哈!】

  【魏武帝曹操:司马老贼,孤%¥%#¥】

  【系统提示:魏武帝曹操因出言不逊被系统禁言一个月,请各位用户注意弹幕礼仪,文明用词。】

  ……

  金幕之中,视频继续播放。

  【就在九路大军聚集邺城之后,果然乱象频发。】

  【九路节度使各自不服,许多人的部下甚至因为军粮等事发生了械斗。】

  【邺城附近的老百姓,也因此而遭遇了深重的劫难。】

  画面之中,一匹瘦马载着一名瘦削的大唐小吏,在黄昏的暮色中缓缓而行。

  这小吏的面孔才刚刚浮现,顿时就是一片弹幕。

  【宋太祖赵匡胤:哇,诗圣又出现了!真是太好了!】

  【宋仁宗赵佶:朕好想成为诗圣的关门弟子!】

  ……

  秦始皇沉吟良久,还是费解地摇头。

  “作诗,真能得到历朝历代皇帝如此的追捧?”

  “那屈原,也不就一个无能狂怒的楚国匹夫而已么。”

  扶苏双手一摊,表示我也很费解。

  费解的并不仅仅是秦始皇父子,还包括大唐之前的诸多朝代皇帝们。

  画面中,杜甫骑着马,来到一处村庄。

  他很快敲响了其中的一扇门。

  门口打开,露出一名老翁警惕的面容。

  “尔乃何人?”

  杜甫对着老翁笑道:

  “请问此地可是本地村正之家?我乃杜甫,奉命南下洛阳。”

  “天色已晚,想要找个地方投宿,还请方便一二。”

  说着,杜甫取出通关文书,又拿出了半锭银子。

  老翁仔细读完通关文书,又接过半锭银子,脸色好了不少,这才开门拱手道:

  “在下王尔,杜大人称呼我为老王便是。”

  “请进吧。”

  杜甫跟着王老翁走入院中,发现这院子虽大,却只有一名老妪,看起来应该是王老翁的老伴。

  杜甫随口问道:

  “王老,敢问此村何名啊?”

  王老翁扯了扯嘴角,露出一丝勉强笑意。

  “本村名为——石壕村。”

  杜甫哦哦点头。

  “石壕村,听起来倒是一个好名字。”

  “对了,村中似乎并没有多少人,都逃难去了吗?”

  王老翁表情微微僵硬,过了片刻才道:

  “都去打仗去了。”

  杜甫突然若有所觉,转过头去,发现那老妪死死地看过来,眼神很是奇怪。

  杜甫吓了一跳,不敢再多问些什么。

  接下来的画面中,杜甫勉强吃了一些老翁老妪弄来的餐食,就在一旁的厢房睡下。

  突然,一阵震耳的敲门声,让杜甫惊醒。

  他下意识走到窗边,开窗朝着院门看去。

  刚一开窗,就看到一道身影从眼前闪过,敏捷地从后墙翻走。

  “咦,这不是王老翁吗?”

  杜甫心中不由疑惑。

  难道这所谓的村正,其实是个……偷人的汉子?

  还是说,有那剪径强人夜半进村?

  杜甫表情不由凝重,赶忙回到床上,拿起了一把长剑。

  刚做好准备,就听到院门吱呀一声打开了。

  一个嘶哑的女声传来。

  “各位大人,夜来本村何事啊?”

  杜甫听出这是老妪的声音,心中不觉一动。

  “大人?听起来是官府中人,我倒是不能轻举妄动了。”

  他小心翼翼地站在窗边,透过缝隙朝着院门处看去。

  一名身着官帽的吏员,带着几名随从,举着火把走了进来。

  那吏员怒气冲冲地对着老妪喝道:

  “尔家老王呢?让他滚出来,之前说了今日要派出五十名青壮应征入伍,他为何不能做到?”

  “你可知县令大人震怒,尔等会是什么下场?”

  老妪表情惊慌,噗通一声跪了下来。

  “大人有所不知,老妪家中三个儿子,都已经全部前往邺城服役了呀。”

  “前些日子,小儿子派人传回家书,说他的两个哥哥都已经……”

  说着,老妪忍不住哭了起来,极为伤心,令人动容。

  那小吏面无表情地看着老妪,冷冷道:

  “少说废话,叛军乱起,这中原之地,谁家没死过几个人?”

  “如今上官命令下来,尔等做不到,那我只能拿尔等是问!”

  杜甫听到这里,心中怒气不由上涌,直接开门走了出去。

  “阁下,这位老妇已然承受丧子之痛,你又何必如此冷嘲热讽?”

  小吏看到杜甫先是一惊,随后眼睛一亮。

  “好啊,没想到尔等竟然还在家中私藏青壮不去服役?”

  “来啊,给我把他拿下,押去前线大营!”

  杜甫心中一惊,立刻拿出文书,喝道:

  “我乃邻县官吏,奉命前往洛阳公干,尔等可不要乱来!”

  小吏接过杜甫手中文书,皱眉片刻,非常不情愿地挥了挥手。

  “好了,这位确实是杜大人,尔等都散了。”

  看着几名随从散开包围,杜甫心中一松,又对着小吏道:

  “我今日投宿于此,觉得这位王老……太,确实是个好人,阁下又何必为难她呢?”

  他知王老翁逃跑必有内情,故而言语之中刻意避免提及。

  小吏露出无奈表情,对着杜甫倒起了苦水:

  “杜大人,你是有所不知啊,如今叛军乱起,四处都要打仗征兵。”

  “咱们县这边,九名节度使,各个都派人过来要人、要钱、要粮!”

  “您想啊,节度使大人,那一个个都是天上的大人物,咱们县的县令敢违逆吗?”

  “我等也是奉命而为,还请杜大人不要阻拦我等。”

  “若是我这一次不能满足县令大人的要求,那么我也是要有大麻烦的。”

  “大家都是官场同袍,还请杜大人通融一二。”

  杜甫闻言,不由默然。

  节度使,对于眼前的杜甫而言,何尝又不是天上的大人物呢?

  杜甫深吸一口气,正色道:

  “阁下应该也看到了,这村正家里确实无人,还请到其他地方去征兵吧。”

  小吏闻言,不由迟疑。

  就在此时,那老妪突然开口。

  “若是大人不弃,老身愿意跟随大人从军。就算不能上阵杀敌,在营地之中给大军煮些餐食,做些洗衣服的活计还是可以的。”

  “还请大人放过我家老王吧。”

  听着妇人的苦苦哀求,小吏皱眉片刻,视线扫到杜甫,露出极不情愿的表情。

  “罢了,那尔就速速跟我前往邺城大营,走快些,说不定还来得及给大军煮明日朝食!”

  老妪跟着小吏等人离开,院子之中重新变得安静下来。

  杜甫看着砰一声关紧的大门,下意识地伸出手,想要抓住什么。

  但最后,他只是长长地叹息一声,转身回到了屋子里。

  天亮了。

  眼圈通红的杜甫走出房间,牵马准备离开。

  一个声音响起。

  “多谢杜大人昨夜搭救之恩。”

  杜甫愣了一下,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

  昨夜消失的王老翁,又出现了。

  杜甫看着王老翁,表情极度复杂,想要说些什么,痛斥一番这个抛下妻子独自逃跑的懦夫。

  但最终,杜甫只是叹息一声,从袖子之中又拿出了一锭银子,交给老翁。

  “保重。”

  在老翁千恩万谢之中,杜甫策马离开。

  画面一转,杜甫坐在黄河的渡船上,思绪万千,提笔在桌案上写下了一首诗。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

  良久,杜甫丢下手中毛笔,一声长叹。

  “这乱世,究竟何时才能重归宁静?”

  听着杜甫的叹息,金幕之前,历朝历代的皇帝尽皆默然。

  朱元璋也是一声长叹。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等了好一会,朱元璋突然皱眉,道:

  “朱棣那臭小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