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坚 作品

第564章 赵高让刘邦破防,岳飞二度北伐,秦皇汉武激动失态(第2页)

  项羽压根就看不起熊心这个自家叔父扶立的放牛娃傀儡。

  在得到机会后,项羽立刻杀掉了熊心派来的监军,然后领兵北上支援巨鹿。

  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歼灭章邯、王离两大秦军主力军团,威震天下。

  随后项羽带着诸侯联军西进关中。

  进入关中后,项羽一度想要杀掉刘邦,这就是“鸿门宴”。

  后来虽然没杀,但项羽当然也不可能去兑现熊心的承诺。

  有人觉得不封刘邦为秦王是项羽政治智慧不足的表现,这显然过于片面了。

  承诺是熊心做的,如果项羽兑现了熊心的承诺,就等于昭告天下熊心才是真正的老大,项羽只不过是熊心的臣子。

  一个楚王熊心的臣子,有什么资格分封和楚王平级的赵王、韩王、齐王等诸侯?

  所以项羽给刘邦封了一个汉中王,这就是“汉王”这个头衔的由来。

  为了表彰刘邦的功劳,项羽不但把汉中封给了刘邦,还把汉中以南的蜀地也封给了刘邦。

  从项羽的角度来说,他觉得这很公平。

  刘邦只不过是一个街溜子,完全没有贵族血统,但项羽却给了他最大的一块封地,难道还不够?

  在后世的华夏,贵族血统狗屁也不是。

  可在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华夏人是认这个的。

  不然陈胜吴广为何要喊出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项羽觉得自己足够厚道,但刘邦却是一肚子气。

  明明说好的“先入关中者为王”,你给老子封到汉中和巴蜀这种破烂地方?

  没错,在这个时代,汉中和巴蜀是不折不扣的贫瘠偏远之地。

  刘邦气得当场就想要造反弄死项羽,却又只能忍住。

  那时候的刘邦太弱了,根本没办法和项羽打。

  只能在萧何等人的劝说下,无可奈何地带着部队去汉中。

  巧合的是,刘邦的部下们也是这么觉得的。

  汉中什么垃圾地方你就带我们去啊?

  我跟你去汉中,还不如回老家去呢。

  于是刘邦一路从秦岭南下,他的军队一路出现大量不告而别的逃亡士兵。

  有一个投奔过来的人看不下去了,就跑去找刘邦。

  “汉王,你若封我为大将军,我一定能帮你灭了项羽。”

  这个人叫韩信。

  刘邦看了一眼韩信,想起来了。

  这不就是那个钻别人裤裆的怂货么?

  就你?

  吹牛皮吧!

  当然刘邦是会做人的,拍着韩信的肩膀就一番亲热。

  老弟,哥是懂你才华的。

  你就是怀才不遇,给你机会你肯定是能发达的,哥都懂!

  但哥现在手头也很紧……哦不,手下的官位都有人占了啊。

  我要是给你大将军,其他跟着哥这么多年的老兄弟不服啊。

  所以你就别当大将军了,你就去当个小官吧。

  韩信一听,表面没说啥,回去收拾了一下行李就跑路了。

  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急眼了,当时就追去了。

  事情太紧急,萧何甚至都没时间通知刘邦。

  刘邦第二天就傻眼了。

  不是,我的汉王国相都跑了?

  要不大家还是散伙吧。

  就在刘邦认真考虑要不要散伙的时候,萧何带着韩信回来了。

  萧何当时就生气了。

  大哥,韩信是我推荐的人,你不给他当大将军,你就是不给老兄弟这个面子。

  你就说吧,到底给不给,不给我以后也不跟大哥混了,我金盆洗手回家带娃了。

  刘邦一看,哎呀韩信老弟,你说你跟老萧是熟人,你早点告诉大哥啊。

  大哥早知道,能和你那么客气嘛。

  来来来,大将军归你了!

  韩信被拜为大将军之后,立刻提议刘邦。

  大哥……哦不,大王,现在是个好机会啊。

  项羽分封在关中的三个王根基不稳,咱们立刻北上干碎他们,关中不就重新是大王你的了嘛?

  刘邦当时就觉得韩信是在扯犊子。

  项羽只是回家了,又不是去世了。

  我特么北上打关中,我命不要了?

  但看了一眼在旁边的萧何。

  刘邦陷入迟疑。

  如果从正常的军事角度来说,刘邦这个北伐的时机其实并不好。

  作为汉王,刘邦甚至都还没有来得及在自己获封的汉中、巴蜀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稳固秩序。

  此时开战,是非常冒险的。

  赢了自然是一切都好,可要是输了的话,刘邦怕是就要直接崩盘,从堂堂汉王被打回街溜子原型。

  刘邦又看了一眼萧何。

  娘的,老萧是个有主意的人,他看重的人差不了。

  干了!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这场北伐“还定三秦”之战轻轻松松。

  但事实上,开战之前,没有任何人能预知未来,刘邦也不行。

  刘邦是真的在察觉到一个有利时机后,就豁出了全部身家压在韩信身上,赌了!

  这就是刘邦为什么特别不喜欢赵构的原因。

  登基之前就不说了,为了皇位无所不用其极,对大半辈子生活在最底层的刘邦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

  登基之后就不一样了。

  登基之后的赵构,至少有七八次时机,但一次都没抓住!

  七八次啊。

  这让刘邦怎么忍?

  反复破防好吧。

  刘邦气冲冲地开口道:

  “这个蠢材如果是朕的后代,朕非要打爆他的狗头不行!”

  陈平忙道:

  “陛下消消气,不必和赵构这个昏君一般见识。”

  刘邦哼了一声,对着刘盈和刘恒两个儿子道:

  “你们要记住,将来如果发现有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朕可以容许你们做错事情,但绝对不能允许你们因为瞻前顾后,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眼前溜走,却什么也不做!”

  刘盈和刘恒赶紧点头。

  恰好,外面已经是黄昏时分。

  众人纷纷起身告辞,离开大殿。

  吕雉对着刘邦笑道:

  “陛下要不要去臣妾那里散散心?”

  刘邦愣了一下,随后笑道:

  “朕今天去薄妃那里,明天再去皇后那吧。”

  说完刘邦就走了。

  薄姬有一点好,就是很温和,不吵不闹,不会让本来就很烦的刘邦变得更加烦躁。

  刘邦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很自由,很舒心。

  反而是作为皇后的吕雉,总喜欢端着架子,说这个说那个。

  本来就很烦了,还要被唠叨,这哪个男人能喜欢的?

  所以最近这段时间,刘邦只要心烦就去找薄姬,吕雉那边是从来不去的。

  吕雉看着刘邦离开的背影,风韵犹存的俏脸上渐渐布满阴霾。

  “又去见那个小贱人……”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赵鼎无法说动赵构,于是采取了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

  【他以广开言路的名义,请求赵构对之前的大宋宰相们征求如今大宋治理天下的良策。】

  【这个计策被赵构所采纳。】

  【赵鼎并没有想到,这个初衷是让主战派宰相能群策群力进谏赵构的计策,却给自己挖了一个超级大坑!】

  很快,几名前宰相的奏章就送到了赵构的面前。

  前左相李纲的奏章中非常鲜明地表明立场:“勿遣使者求和”、“北伐中原”、“决战河北”。

  前左相吕颐浩的奏章则稍微温和一些:“可派使者求和麻痹金人,大军出其不意北伐中原,可一战功成。”

  前左相朱胜非的奏章也让人意外地非常直接:“今大宋有三十万大军,金国皇位更迭内乱,若错此北伐良机,实在可惜。”

  前参知政事李邴并未提及北伐,而是建议赵构重新启用李纲和吕颐浩两位名臣。

  看完这四份奏章之后,赵构极为不满,愤愤地开口道:

  “这些蠢材,一天天就知道北伐北伐,除了北伐就没有别的话了?”

  赵构并不蠢,恰恰相反,赵构文武双全,是一个聪明人。

  最开始当皇帝的时候,毫无经验的赵构被汪伯彦和黄潜善两个奸臣玩得团团转。

  但扬州之乱,苗刘兵变,海上逃亡以及金军六次南征等诸多事情的轮番吊打下,赵构现在也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皇帝了。

  “北伐,能赢吗?”赵构自言自语了一句,然后又做出了回答。

  “应该是有不小希望的。”

  以前的宋军对金军,就好像是绵羊对老虎。

  但去年宋军可是连续在关中、襄汉、长江三处战场上都击败了金军!

  这足以说明,宋军现在拥有了金军掰手腕的实力。

  北伐,的确是可行的。

  但马上,赵构又喃喃自语。

  “若拿下了中原,是不是就要夺回山东关中?”

  “夺回山东关中,是不是就要夺回河北?”

  “夺回河北,是不是还要灭掉金国?”

  “灭掉金国,是不是他们……就回来了?”

  赵构口中的“他们”,指的当然就是老爹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了。

  这两人还没死呢!

  虽然被金人封了“昏徳公”这种屈辱的称号,但宋徽宗赵佶不但没死,这几年甚至已经在金国的土地上又给赵构生了八个弟弟妹妹。

  老爹宋徽宗都没死,更加年轻的哥哥宋钦宗自不必说。

  以前赵构是觉得大宋打不过金国,所以只能求和。

  现在赵构承认大宋能打得过金国了,但是他又害怕,万一真的北伐太顺利了,金国被迫把宋徽宗宋钦宗送回来怎么办?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宋徽宗和宋钦宗都是大宋真正的正统皇帝,赵构只不过是一个无奈之下的临时选择罢了。

  只要宋徽宗和宋钦宗任何一个回到大宋,整个大宋的文武百官和子民们都会立刻抛弃赵构,重新成为宋徽宗、宋钦宗的子民。

  这是赵构完全无法接受的事情。

  都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了,好不容易稳定住大宋局势了,这种时候让宋徽宗宋钦宗回来摘桃子?

  绝对不可能!

  和皇位相比,北伐收复的那点领土算什么?

  华夏尊严,大宋苦难又算什么?

  赵构咬牙切齿地骂了几句,定了定神,拿起了另外一份奏折。

  这是来自于前右相汪伯彦的。

  汪伯彦的奏章中讲了一个故事,是“决战将军”和“万全元老”的对话。

  单看这名字就能知道,决战将军是主战派,万全元老属于主和派。

  故事的最后,以决战将军被万全元老说服,不再开战而告终。

  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主和的意味。

  赵构看完这份奏章,脸色放缓不少。

  “哼,这个汪伯彦还是有些见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