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草率了啊!(第2页)

什么?竟然连用来烧火的柴薪都要携带?这完全就是废话了啊!

别看野外那么多的植物,实际上每到一个地头重新收集,并不是一次次能够找到充足的木头来烧火,原因是大多数植物并不干燥。

所以,楼令一伙人基本上是能够就地取材就捡,再进行一路携带一定的量,没有办法就烧携带的柴薪。这样也就避免到了地方找不到可烧物,保证每次需要使用都有足够的储备。

他们从旬氏的地盘沿着汾水往北走,途经旬氏的封地期间,一路上相隔四十五里就能够看到一座村庄。

“旬氏经营该地一两百年,才有现如今的景象。”

“你看那些村庄,每一座的人口保持在五百人以内,对吧?”

“那是每一个家族在长久时间内得出的最佳方案,一旦村内的人口超过五百,多余的人口就会被迁徙走。”

“那样做是保证现有耕地都能够得到利用,减少每一座村庄人口过多带来的负担。”

楼令听了上面那些话,认为就是现如今的一种科学。

当然了,并不是没有村庄超过五百人口,或者说一旦超过五百人口就会被迁徙走。

有些地方就是适合居住大量的人口,不会因为人口过多导致当地生存艰难,相反人口越多越好,肯定就不会将人口迁徙走了。

楼令有一个疑问:“每一个家族都会配合吗?”

不要忘记一点,许许多多的村庄并不属于某个家族的血脉,可能是外姓挂靠在这个家族,例如老楼家先挂靠先氏,后来又挂靠郤氏。

在没有魂穿之前,楼令知道“休耕”这么一回事,听名词也知道是怎么进行操作。

无非就是两块田,轮着相隔一年或几年轮番耕作,不进行耕作的那一块田休耕来养地力。

因为需要“休耕”的关系,一个家族所拥有的田亩,数量上真的就不能太少,要不然根本无法保证产出能养活家族的所有人。

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在任何时代都通用。

楼令甚至发现了一点,春秋时期对人力的使用效率,远远超过之后的许多朝代。

或许正是因为那样,春秋和战国时代进行动员,兵源利用率远胜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