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茫然无措(第2页)

楚国那边的“败军杀将”传统,其实是看似能够打赢,结果偏偏战败,需要有足够分量的人站出来承担责任,一看就是胜算不大的战役却不至于。

如果每一次战败都要主将自杀?楚军有再多的统兵将帅都不够消耗,并且很快就要进入青黄不接的状态。

论“败军杀将”传统,其实晋国以及好些国家也有。

晋国是进行大型战役的胜率比较高,搞得好像没有“败军杀将”的传统似得。

其余国家?他们一般是跟在晋国后面打辅助,极少自行发动战争,自然不用主将承担责任。

之所以说有相当多的国家存在“败军杀将”传统,那是齐国称霸之前,史书上记载了相当多败军之将自裁的案例。

阅览史书会发现一点,楚军数十年来兵败自杀的主将其实很少,说明羞耻心这种玩意在楚国高层正在逐渐消失。

楼令和魏颗能够坐下来闲聊,根本原因是他们这一边重新消停了下来。

作为最关键的位置,两边却是极少有什么动作,相反其余局部的交战很激烈,把正在发生的事情视作暴风雨前的宁静便是了。

事实上,风暴的中心就是会有很长的一段宁静期。轮到最后真正分胜负的时刻则是,一定会变成一座正在喷吐岩浆的火山口。

北部战场的郤锜仍旧采取一再猛攻,受到高度压迫的列国诸军,没有任何意外就是鲁军先坚持不住。

郤锜一点都不惯着鲁军,无论季孙行父怎么哀求,鲁军该出战就是必须出战。

“如果你们非要撤离,本将只能放齐军归国。”郤锜又一次面临季孙行父的哀求,甚至直接这么威胁。

话说,放齐军归国能够威胁到鲁国吗?那肯定是能的。

齐国永远想揍鲁国,只是一直被晋国压制着。

晋国又在与楚国展开大战,一时半会顾不上中原。

同时,鲁军真的撤离就是悖盟,晋国会很乐意齐国教训鲁国一顿。

想来齐国君臣能够会意?怎么会放弃这么一个大好机会呢。

“不行了,我们真的不行了。”季孙行父两眼通红,说道:“一再交战下来,死伤已经超过两成,各部有哗变迹象,继续打下去……”

郤锜干脆“呵呵”冷笑起来。

鲁军才死伤两成,比他们折损率更高的列国之君比比皆是。

拿晋军来说,死伤早就超过两成,时至今日已经接近四成,不一样每天都还在出战吗?

齐军的死伤应该是三成左右?他们只是一开始抱怨,后面同样在咬牙支撑。

郤锜同时不喜欢齐国和鲁国,真正看不起的却是鲁国。

其实,季孙行父害怕损失太多的理由很多,最重要的是出战的部队大多来自三桓,一旦三桓的兵力折损太严重会压制不了国君。

什么折损太严重可能会让齐国入侵之类?有晋国压制齐国,当前的齐国不会去违逆晋国的意志。

“赵氏的死伤超过三成,他们也不行了啊。”季孙行父说道。

郤锜给愣了愣,心想:“赵氏的战力折损才三成?”

出征的晋国各个家族,只要是郤锜直接统率,任何一个家族都是在进行高烈度参战,个别家族的折损率达到一半,便是郤锜的伤亡都达到四成。

结果……,郤锜听到了什么?原来赵氏的伤亡率才三成???

季孙行父看到郤锜发愣,以为所讲的话有了效果。

这纯粹是季孙行父的消息落后好多个版本,还以为晋国是同情赵氏的时代,或是赵氏在晋国有很大影响力的时代。

“赵孟消极怠战了啊!”郤锜说道。

这一下换季孙行父傻眼。

“要不要留下,你们自己选,做出选择就一定要承担相应的后果。”郤锜现在更想将赵武召唤过来问问怎么回事。

对了,伤亡率不代表阵亡率,并且会对战局造成什么影响取决于士气,不是到底有多少伤兵。

只要士气足够高,伤兵仍然有足够的参战欲望,乃至于会打得更猛。

换作是士气低下,没有受伤都会想要避战,受了伤就更有逃避的理由了。

郤锜让季孙行父退下,派人去召唤赵武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