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急什么,就问问急什么!?(第2页)
这些国家的军队消耗在这一场战役,怎么可能不会产生影响。可以是列国之间的军事摩擦增多,也能是弱国被强国被攻占,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是贵族对其他阶层的压榨更严重。
要是在有业障的世界,仅仅是楼令推动那一些,一定是业障缠身的结果,看就看晋国的国运庇不庇护又顶不顶得住了。
本就在交战的区域,在楚国君臣得知联军在其它位置有应对举动,交战的烈度降低了下来。
齐军抓住机会大举增兵,仅是战线之上就屯驻一万五千,后面还有一万多齐军以及一万五千的晋军。
那一万五千晋军是随时准备填补战线的部队,也能看作是监督齐军的督战队,他们来自郤氏。
楚国君臣发现齐军趁机增兵,讲实话是对降低交战烈度感到后悔。
“我们再一次错估了齐军的坚韧。”子革不是要打做出决定那些人的脸,说出去则是跟打脸没有区别。
楚君审不以为意,说道:“两边第一次打这样的战役,有所疏漏属于正常。”
这倒是大实话。
以往虽然也是阵地战,但是双方列阵而战,并非是在构筑的防线上交战。
列阵而战的话,进退取决于哪一边能够更好的维持阵型,一旦阵型被瓦解根本没有立足的能力。
有工事的防线不一样,进攻方推进速度快不了,防御方有更多的时间补充兵力,太容易在一片阵地上来回拉锯。
无论是联军,还是楚军,两边的将校都在用极快的速度积累经验,意味着他们对当前的交战模式到底有多陌生。
“楼氏之主没有发起攻击吗?”楚君审问完,吩咐道:“派人送些酒肉过去。”
自然会有人应命。
以君主之身临阵给敌国大将送酒肉,楚君审经常干这种事情。
很多时候,楚君审是为了离间,有的时候则是代表一种尊重,具体怎么解读从送去什么酒和什么肉去区分。
例如说,送去佳酿与鹿肉,便是一种尊重。
今日是两军在开战针线上采取额外行动的第一天,多个方向并未真正接触,后面正在争夺的防线也停止交战,进入到了暴风雨前的宁静。
楼令这一边,见到了楚国的使者,也收下了楚君审送来的酒肉。
“寡君让外臣慰问晋卿之余,敢问晋卿二三事。”孙安第一次见到楼令本人,见面的那一刻就觉得盛名之下无虚士。
不用楼令刻意去维持风度,本身有着高强的武力值,再加上久坐高位,气度早就培养出来了。
“请问楚君有何事问询?”楼令说道。
孙安问道:“听闻对郑国的作战乃是晋卿一力推行,不知道是否属实?”
楼令没什么好隐瞒,也知道瞒不了,说道:“正是。”
“寡君另有问询。”孙安与楼令对视,扛住心理压力,问道:“在‘杨梁’的会猎可能时日长久,楼氏愿意给秦国恢复元气的时间吗?”
听到这一句话的楼令“哈哈”大笑起来,再解释道:“外臣不是取笑楚君。当然知道这一战会耗时很久,与楼氏继续入侵秦国并没有冲突。”
会当场发笑,主要是楼令突然间知道最明白自己的人竟是楚君审。
看看孙安代表楚君审的两次提问是什么,能够知道怎么回事了。
楚国近年来才减少对周边邻居的兼并。
论起来,楚国是兼并列国最多的国家,才有了如今的疆域面积和人口。
没有缺失教育的楚君审,他哪里不知道楚国君主的主要责任,正是有机会就开疆拓土。
再看看晋国近百年来怎么回事,明明有足够的实力却是束手束脚,简直不像是一个强国该有的样子。
晋国发生改变是从割夺郑国的“制”地开始,今年又占领郑国的北部和西部。
其他诸侯可能还没有回过神来,本就在做那种事情的楚君审哪里没有丝毫察觉,派人来问只是进行确定而已。
“安有所请求。”孙安小心翼翼地问道:“不知道楼氏愿不愿意接受外人求学?”
楼令给愣住。
求学?
当前或以前,自然有求学之风。
例如说,周王室那边有专门的国学,吸纳本国公卿子嗣,也愿意接纳列国诸侯的公子或公孙前去求学。
另外,鲁国的贵族也经常会接纳他国的贵族子弟,让他们成为自家的家臣,再提供一些儒学的典籍。
再过上几十年,鲁国的贵族甚至会开办私学,孔丘与少正卯就是因为吸纳生源闹出极大的矛盾。相传孔丘得势就用莫须有的罪名将少正卯给宰了。
可是在当下,列国贵族除了会去周王室或鲁国求学之外,各国之间并没有互相求学的风气。
“安听闻楼氏有众多学堂,愿意吸纳外姓之人求学。”孙安进行了解释。
确实是有这样的事情。
起初,楼氏只在内部吸纳附庸的子女。
慢慢的,楼氏开始接受不是附庸的家族送来子女求学。
当然了,楼氏不会什么人都教一样的知识,肯定会设置知识壁垒。
而楼令愿意接受其他家族的子女前来求学,往扩大影响力的方向理解就对了。
近现代的美国,他们为什么求着他国民众去留学?不是他们有多么高尚,愿意将自己高尖端的知识传播出去,其实是为了培养意识形态。
楼令当然希望楼氏的意识形态能够在晋国变成主流,乃至于从文字到各种符号变成楼氏的标准。
只不过,哪怕是能够成功,消耗的时间不会短。
“这个嘛……”楼令笑着说道:“什么时候你我两国恢复和平,楼氏欢迎楚人前来求学。”
晋国都没有变成楼氏的模样,哪里轮得到对外输出?
孙安满脸的可惜,行礼进行告辞。
同样在场的楼小白等孙安离开,才说道:“楚人很敏感。”
可不是嘛。
事情发生在晋国内部,哪一个家族都没有太当回事。
要是晋国内部的家族真当一回事,他们要么是玩命地抵制,不然就该蜂拥着去楼氏求学了。
“楚人对于求学确实远超他国之人。这个跟楚国内部的竞争更激烈有关。”楼令不忘调笑,说道:“奈何楚国留不住真正的人才,培养出的人才会为他国所用。”
这可不止是发生在战国时期,春秋阶段就有不少楚人北上为晋国效劳,才有了“楚才晋用”这个成语。
楼小白就不理解了,问道:“那父亲为什么拒绝孙安呢?”
“楚国并未真正衰弱,想玩思想植入,起到的作用不大。”楼令相信楼小白能够听得懂那些名词,往下继续说道:“尽管我们的教材有经过严格甄选,硬货还是有不少。晋人学了问题不大,一旦楚人学了去,他们就要将知识用在与晋国的对抗上面了。”
其它的不说,楼氏可是有专门的数学课程,哪怕只是加减乘法,学会了起码会是一名合格的会计师。要是这人再聪明一些,自学了相关的管理手段,用在家族的管理和建设上,知道能够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吗?
对了,春秋时代就有加减乘除的九九表格了,这一点能从管夷吾的着作找到证据。楼氏的数学只是出现了新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