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忠诚 作品

第619章 晋国离不开郤锜啊!!!(第2页)

即便晋军都没有打过这样的交战,死伤方面显得很严重,何况是战斗力更差的列国军队呢?

不是所有国家高层都有齐国君臣的格局,更多的国家在伤亡率超过三成之后,撒泼滚打不愿意再填线,搞得晋君周很是尴尬。

晋君周一开始小日子过得挺舒服,每一天接受来自诸侯的吹捧。

等列国军队死伤惨重,变成晋君周每一次见到诸侯都要聆听哭诉,不敢用强硬的手段干涉战事进展,派人慰问这种比较委婉的手段被使用出来了。

“打造了多少器械?”楼令手头有数据,还是进行提问。

楼小白脑子里有详细的数据,说道:“盾车三百,各种大弩二百五十,投石车七十。”

“还不够。打造更多的投石车,再收集更多的火油。”楼令吩咐道。

在这一边,楼令麾下是两个“师”的不满编自家私军,另有魏氏的两个“旅”、狐氏的一个“旅”和来自几个国家约四万五千部队。

一共六万多军队,光陆军就占了一半以上,问为什么不展开强攻,摆明就是不了解鲁军战斗力的人,才能将那种话问得出口。

信不信让鲁军去强攻,次数不用太多,只要两三次的次数,鲁军的伤亡率超过一成,他们会立刻原地瘫痪。

即便是晋军攻下防线,轮到鲁军驻守的时候,超大概率就是没有多久就会让楚军将防线夺回去。

其实,不是鲁国没有勇士,只能说是他们的贵族阶层觉得自己比谁都聪明。

军队啊,知道一支由觉得自己比谁都聪明的人组成的军队,究竟会烂到何等程度吗?

谁都太聪明,有太强的自我意志,比的不会是谁作战最勇猛,一定是比拼谁干最少的活去占更大的便宜。

要是这一支军队的指挥官一个赛一个觉得自己才是聪明人,他们会更加权衡利弊,吃一点小亏都会像是要了自己的老命,更加乐意看到别人倒霉。

以为是在开玩笑?

翻开史书去看,明中期和后期沿海倭患那么严重,南方那些聪明的老爷是怎么应对的。

避战和花钱消灾都还算正常,假装倭寇或与倭寇合谋抢劫的人更多。

在当时,连五十三个倭寇转战数千里杀入金陵肆虐的事情都能发生。

明朝的倭寇肆虐是怎么回事?其实就是为了逼迫朝廷禁海,不禁海某些人还怎么发大财。

在楼令移师到战线侧翼的第三个月,楚军主动从第一道防线全面撤离了。

因为发生了那一件事情,楼令被召唤回去开会。

“这一场战役将要进入新的阶段。我离开之后你们严格把守营盘,无论敌军怎么挑衅,做了什么离谱的举动,决不能主动出击。”楼令知道很多人早就按耐不住,不得不进行严厉的警告。

一众将校无论理解或是不理解,看到楼令满脸的严肃,齐声应:“唯!”

他们就在楚军当面,楼令没有可能只带一些人出发,足足带了两个“旅”骑马代步。

季孙行父一样需要参加会议,选择与楼令一起出发,只是不愿意做单骑走马的行为。

在当代人来看,骑马而不乘车,贵族干起来是一件很狼狈的事情。

楼令无法拒绝季孙行父同路,搞得楼令都放弃骑马。

沿途有小股楚军干扰,总得来说就是有惊无险。

一个多时辰之后,他们回到主力营寨。

回来的楼令当然会借机观察一下全军的士气,只能说因为楚军撤到第二条防线,无论晋军或其他国家的军队,看上去士气十分高昂。

楼令进入举行会议的大帐,没有看到智罃、郤至和士匄、祁午,列国的诸侯倒是齐了。

“有几位诸侯认为赢了,再加上秋收在即,纷纷请求撤军回国。”中行偃等楼令坐下,凑上来讲了那么一句。

全面夺占第一条防线就叫赢了?

应该是,他们明确知道不算赢,接下来的交战会更残酷,不想再蹚这一趟浑水。

楼令问道:“齐君、宋君和卫君什么态度?”

主要也是看这三个国家的态度,其余国家的态度属于可有可无。

“君上以及诸位同僚,有什么意见?”楼令又问道。

这是有两次前科,明明按照既定计划发展会很有利,结果答应得好好的人却是反悔了。

中行偃看了一眼郤锜,视线重新转回到与楼令对视,说道:“中军将的态度比较坚决,不允许诸侯退兵。”

那么就是说,晋君周扛不住来自诸侯的压力,包括中行偃在内的好多晋国贵族也不想继续打下去了。

“这样的战争,我们付出的伤亡代价极高,打赢所能够取得的收获也相当有限。”中行偃将自己的态度说得比较委婉。

其实,中行偃知道谁才是最想继续打下去的人,想要尝试跟楼令讲道理。

需要问一问,楼令有将相关的战略意图跟中行偃讲过吗?答案是有。

知道这一场战役有什么意义的中行偃,他可以认为那是楼令的一厢情愿,也能够认为那样的进展对荀氏没有好处,只是看到郤氏和楼氏意志一致的时候,选择隐藏了自己的想法。

到现在,不是有诸侯率先吹响号角了吗?可以让中行偃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再试图给予楼令施加压力了。

“据我所知,宋君和齐君并未请求撤军,乃至于两国愿意增派军队。”楼令说道。

他们是晋国的卿大夫,可以不拿列国的态度当回事。

完全是中行偃先抬出诸侯要撤兵当借口,搞得楼令需要拿齐君和宋君当挡箭牌。

宋国当然希望战争可以继续。

楚军在这一场战役死伤越多,后面更没有余力找宋国的麻烦,有晋军以及其他盟友一块承担来自楚国的压力,压根就是宋国求之不得的事情。

齐国的情况比较复杂。

首先,齐国君臣知道死伤情况很严重,可是他们收获了一支经过实战考验的强军。曾经当过天下霸主的齐国,他们在衰弱下去之后,比谁都渴望再次拥有一支强军。

然后,齐国君臣一样看到晋军死伤惨重,不完全是晋国高层在坑来自列国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