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注定会分赃不均(第2页)
之前,魏氏是随波逐流,顺着大势在做事。
现在嘛?祁氏表现得那么不堪,晋国的对外战略也在发生根本上的改变,有让魏颗看到了一丝的机会。
战俘以及其它战利品分配完毕,话题进入到怎么来瓜分从郑国拿到的好处了。
“一共有三十一座城池,涉及到的土地非常辽阔。”楼令向晋君周请示拿来山川舆图。
晋君周吩咐宦官。
宦官再带着寺人去将郑国的山川舆图搬过来,平铺到了地上。
晋君周率先离开座位向山川舆图走去,其余人自然是跟上。
“投奔我们的家族一共有五十三个。”楼令没有一个个报名字,他其实也记不全。
那些从郑国投奔过来的家族,晋国肯定不好褫夺走全部的城池与土地,倒是可以根据配合程度以及实际需要抠一些出来。
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需要商议的就是进行取舍,怎么更合理的增加可分配的城池与土地、人口之类。
这个话题不好讲,主要是因为谁都不知道哪些家族投靠了哪一个卿位家族,一旦某个家族成了哪个卿位家族的附庸,开口要处理那个有靠山的家族,不是平添纠纷了嘛。
在这一次会议上,他们也就是大体聊一聊怎么进行划分,几个卿位家族后面在私下通气。
那些明确可以拿出来瓜分的城池或土地,一样不会马上拿出分配方案,肯定是要经过一轮归属权的角逐。
不用多想,郤氏一定会再次争大头,并且他们会拉上楼氏。
根据出力的多寡,郤氏和楼氏占取其中的大头,有没有毛病?
出力多和功劳多无法获得更多的分配,本身就是属于一种不合理。
可是,荀氏、范氏或其他家族不会那么看,他们只看到郤氏和楼氏再次拿到可分配的大部分。
会议到临近傍晚才结束,今天的会议上也只解决了很小的一部分。
晋君周没有设宴款待众人,只是让祁午和几个公族封君留下。
一国之君在会议后留下公族封君,一样没什么毛病。
只不过,卿位家族该猜忌还是会猜忌。
这是怎么回事?无非就是有各自的立场,根据立场来站位思考而已。
“我们私下聚一聚?”中行偃到了宫城门口,进行了提议。
有好多的事情需要沟通,一众卿大夫找机会聚一聚是应该的事情,择日不如撞日了。
“去我家吧。”楼令说道。
卿大夫们想了想,还真没有比去楼氏更合适的地方了。
最为起码,他们跟楼氏都是姻亲关系,可以得到更大的安全保障。
邀请客人到家里做客再杀死,哪怕本身是仇敌,真的那么干会有旁人主持公道。
邀请亲戚到家里做客再杀死,什么样的人才能干得出来?没错,赵毋恤就敢那么干,邀请姐夫到家中做客再剁成肉泥,以至于很清楚不能由自己的子嗣继承宗主之位,选择将宗主之位给了赵伯鲁的儿子继承。
临时性质的邀请之下,楼氏还是摆出了该有的排场,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到了楼氏的家宅,智罃先去找了阿娇,好一会才来到举行宴会的大厅。
智罃是故意用这样的行为来展示与众不同,效果自然不会缺少,并且看几位卿大夫的反应,效果无疑是很大。
“投靠过来的郑国贵族数量太多,不是什么好事。”中行偃等吃得差不多,率先开启这个话题。
这个应该怎么说呢?
要先看那些家族的体量,再看他们之间的相处关系。
拿侯氏来说,他们的城池有四座,治下人口约是三万多的样子,实力方面达到了晋国中等家族的水平,尤其是跟不少家族是姻亲的关系。
这样一来,侯氏在当地一定存在不小的影响力,愿意配合晋国的国策还好,不愿意确实有能力构成执行国策的障碍。
可以确认还有一件事情,那些从郑国投奔到晋国的贵族,他们天然会进行抱团。
如果某个贵族成为他们的领袖,对晋国来说就是事情变得大条了!
其实,敌对势力的贵族大规模投奔的事情早就发生过,比如原本臣服殷商的诸侯投靠了周方。
当时的周方接纳那些诸侯的投靠,联合起来一起挑战殷商天下共主的地位。
是的,殷商是众多国家中的一个,有着数量非常多的附属国,其中包括了周方。
等周方干挺了殷商,姬周从一开始也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一样只是众多势力的盟主。
周方是什么意思?
当时加上“方”应该是有歧视的含义在内,主要是特指足够落后的部落?例如殷商将姬周时期的犬戎称为犬方,把北部草原统称为鬼方,将东夷其中的一个势力称为人方。
史学家给出的解释是,“方”大概是“邦”的意思,比如“周方”指的是一个叫周的城邦。
每一段时期都有属于它的特性,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对历史进行理解,要不然得出的结论极可能是截然相反。
中行偃很敏感,他知道郑国没有灭亡,跟国祚被灭之后,亡国的一众残存贵族融合进入战胜国,核心完全是两码子事情。
“西部的那些贵族重新转投郑国的概率不大,其它区域的贵族还真是很不好说。”郤至对中行偃的发言进行了一部分的肯定。
倒不是郤至因为楼氏的关系而刻意排除掉郑国西部的那些贵族,他们率先进行了跳反,站在郑国的角度怎么看都是属于罪大恶极,哪怕郑国庙堂表态愿意接受再次的跳反,难道他们敢吗?
北部和南部那些郑国贵族不一样,他们是有了西部贵族的前例,再则就是他们面临的情况极度恶劣,应该有不少是迫不得已才做出投奔晋国的选项。
“他们已经投降,再行消灭会引起恐慌。”士匄说道。
这也是事实。
一旦投降还要被灭,不止会造成以后各地对投降的迟疑,也会让真心投奔晋国的家族离心离德。
中行偃一脸严肃地说道:“怎么管控最为现实。”
话到这种份上,还听不出来就显得很迟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