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忠诚 作品

第709章 晋国卿大夫的排场(第2页)

为什么不卖?因为现在卖只会便宜贵族阶层,给楼氏创造一个又一个大敌。

什么道理?道理就是,一旦纸张谁都能用,可能漏一些到普通人手里,可是贵族阶层会是获得便利最多的阶层。

以为纸张变成烂大街,会让更多的人获得读书的机会吗?不是这样的。

纸张在蔡伦的努力下逐渐走向成熟,有看见想读书就有书能读吗?没有的事啊!

而知识走向千家万户,其实是到了北宋时期的事了。因为能够读到书的人猛增,直接又让人思考什么比抄书更迅速,可不往印刷术一直研究,进而将活字印刷术给搞出来了吗。

那么东汉、隋、唐为什么大多数人依然无法享受到纸张带来的便利?因为知识被垄断啊!

所以了,没有黄巢干挺世家和门阀,哪来新阶层出现的机会。

到了读书人阶层形成之后,他们何尝又不是把控了进步的渠道呢?

楼氏现在已经将活字印刷术给鼓捣了出来,只是一样藏着掖着,不是为了发财,单纯就是不想也不敢拿出去。

不算大种类,分为各种小科类,楼氏研究的方向可就多了,只是研究成果无法造成大区域的影响,很难造成什么轰动。

楼令坐着等刘公季子出现,等来了人也只是站起来,没有迎上去。

“晋下卿。”

“刘公。”

晋国的中军将是上卿,中军佐是次卿,其余则是下卿。

通常情况下,只有一名晋国卿大夫的时候,与之接触者会用“晋卿”这个简称。

来自周王室的公卿不一样,他们的称呼会更正式。

刘公看了看场地,心里暗自满意,一边也在称赞楼令礼节到位,随后在侍者的引领下走到座位坐了下去。

互相之间肯定要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来寒暄,起码先把气氛炒热。

楼令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浪费,聊了一小会,问道:“刘公此次前来,不知所为何事?”

刘公稍微愣了一下。

知道什么是客套吗?就是互相客客气气,找到可以吹捧的事情,你吹我我吹你的商业互吹。哪怕是找不到可以赞美的事情,漂亮的空话也要多讲一讲。

这才说了几句话,楼令的不耐烦都直接摆在脸上了。

周王室对晋国的行为有诸多猜测,不免有些人装鸵鸟讲好话,比如晋国君臣不是故意漏了事,可能是忘了之类。

固然知道是在自欺欺人,可是有时候就是不得不自欺欺人啊。

现在?刘公季子看到楼令的表现,心里没有丝毫的恼火,有的只是恐惧和担忧。

“实不相瞒,此次前来乃是受了上意。”刘公季子停下来,注意观察楼令的脸色。

刘公季子是周王室的公卿,所谓“上意”只能是来自周天子的授意。

楼令没有站起来向“洛邑”的方向行礼以示尊重,仍旧安坐在原位,脸上的不耐烦更是一丝没有收敛。

古代时代属于是:臣子的臣子不是我的臣子,君主的君主不是我的君主。

也就是各讲各的。

当然了,涉及到君主的君主,一般人会表现出尊重。像是原本安坐的楼武,包括楼氏的其他人,他们听到刘公季子讲得那句话,不就站起来束手而立了嘛。

刘公季子必须承认楼氏之主楼令有继续安坐的资格,只是仍然一脸不耐烦就有点过分了。

那又怎么样?

反正刘公季子只在心里哔哔,不敢表露出不满的态度。

而楼令那是故意的。

有了取代周王室地位的明确目标,对吧?

周王室没有那个实力来跟晋国硬刚,晋国不会直接做出侮辱的行为,有机会逼一逼周王室,为什么不做?

最好就是逼周王室狗急跳墙,随后晋国再被动反击。等事情办成之后,晋国君臣多少能够辩解是被逼无奈。

然而,周王室早就没有了血性。

当然,也能够将周王室的没有血性视为看清自己,知道没有实力不想惹麻烦。

明知道不可为而为之?周王室大概早就没了。

刘公季子选择性眼瞎,知道不能再提无关紧要的事情,说道:“天子派单公前去见晋君。单公还没有向天子复命。”

“有这回事?”楼令选择性装傻,讶异地说道:“不是师徒正常的走动吗?”

这就是单公朝没有明示天使身份,悄咪咪办事的结果。

生意能够做得那么大的刘公季子,他不可能是一个笨蛋。

刘公季子看得出楼令在装傻,主要也是楼令装得太假。

所以,刘公季子不再提那么回事,改为主动聊起了风花雪月,没有多久就主动告辞了。

“这个人有意思。”楼令知道刘公季子明白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而刘公季子跟单公朝一样选择了退缩。

在接下来,楼氏的队伍途经周王室地盘期间,第二个前来拜访楼令的人变成毛公共。

这个毛公共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见到楼令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时间差不多就告辞离开。

鸡毛蒜皮的小事,用得着有封地的公卿过来吗?排除掉想要建立交情,要不就是没有必要的事情啊。

刘公季子和毛公共先后拜访楼令,一个比一个更加客气,前一个还有讲正事,后一个干脆就是瞎寒暄。

如果说刘公季子来谈正事没有谈成,其实后一个毛公共是来给楼令悬崖勒马的机会,只是楼令压根没有当一回事。

还是那一句话,楼令虽然不能表现得更过分,完全无视周王室的权威本身就是比较过分的事情,不知道周王室能不能忍了。

等楼令带队离开周王室的地盘,进入晋国在大河南岸的新领地,半路主动拜谒的人数极速增加。

侯氏之主侯晋带着一大批人,早早地搭设好了场地,隆重迎接楼令的同时,用封臣之礼进行了谒见。

他们就是楼氏的附庸,用臣子的身份拜见,一点毛病都没有。

在举行宴会的时候,楼令很正式地介绍楼武,只是没有提到楼氏在郑地的附庸日后归于楼武管理。

在这个办什么事,用相符合礼节的时代,他们哪怕没有第一时间反应过来,事后总有人能够琢磨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