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各司其职而已

说一下情况吧?上吐下泻了两天,后面又拉肚子两天,整个人完全不好了。然后,一次次没能写完整的一章,总是要到写到早上七八点才补完,又搞到中午的十一二点才睡觉,睡到晚上八九点起床,变成了恶性循环。

身体状况好一些再改一下作息,对大家实在是抱歉了啊!

........

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他们的特色,可以是高尚的或卑劣的。

于国家而言,为国生或为国死,一定就是正确。

当然了,每一个时代也会有属于它的特色,并不是每一个时代都一样。

春秋的特色是什么?国家远没有家族来得重要。形成这种特色,自然是有它的一个诞生过程,真不是凭空就有的。

春秋到战国持续了将近三百年,可是这三百年所产生的影响却是仅次于两汉。

若说两汉是给予民族装上脊梁,使之后人秉持悍勇的志气,春秋战国的贡献则是一再历经裂变所并发出来的各种思想了。

不少人进行过概括,春秋战国的将近三百年之后,后人一直是在那个圈子里面打转,从文学到思想变得一成不变了。

那样讲肯定是一种以偏概全,可是要进行反驳,好多人又找不到一个基点来撬动。

单说注重家族吧?谁会无视自己的家族或家庭,谁都重视啊!

正是因为谁都重视自己的家族或家庭,偶尔出现那么一个愿意为了国家无视家族利益的人,统治者就会挑出来大书特书,期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习。

在家天下的背景之下,臣子无视个人的小家,为“大家”付出牺牲。这个“大家”是谁?不就是君主的家嘛。

君主肯定是想将自己的“家”经营得更好一些,多数人会因此而受惠,可是因此而牺牲的人,他们忠的是君主,并不是“国”啊。

像是晋君周,他需要的是卿大夫对自己俯首称臣,要不然卿大夫并没有疏忽自己对“国”的义务,乃至于一直在为“国”效力,怎么都算不到乱臣贼子的档次里面去。

晋君周要拿回权柄,他到底有没有意识到核心层面呢?

卿大夫是因为他们的家族实力强大,才显示出那些权柄的权威,真不是有了权柄才显示出威力来。

或者说,权柄本身有威力,只是要看谁去掌握,威力能够发挥出几分。

以当前的时代背景,卿大夫的权柄落到中小家族的手里,他们能够发挥出多少权威?

到时候别说是作威作福,光是爆发国战让他们拉出一个“师”以上的兵力,能够做到也会十分勉强,拉出来纳赋的部队质量不行,无法在国战上取胜,能够维持晋国镇压住列国的局面吗?

要是到了大一统王朝,其实也要区分情况,强势的君主在位,他能够充当后盾,官员的权威来自国家而不是背后的家族,任谁得到权柄都能够作威作福;一旦皇权旁落,或是到了国力衰败的王朝末期,官员的权威可就要变得不怎么样了。

晋君周光拿回权柄有什么用?他要有发挥那些权柄的硬实力啊!

所以,晋君周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急切拿回权柄,他要先扶持出一批实力足够的心腹。

其实吧?能够视作晋君周对自己的能力存在怀疑,要不然他应该尝试收服卿大夫,一旦能够得到卿大夫诚心的效忠,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在扶持新力量方面,晋君周明显一直在尝试,只是晋国连续几年对外大肆征战,只能说是毫无效果。

搞得晋君周都怀疑卿大夫看出什么,一再挑动大战来消耗中小家族,迫使晋君周冒险将魏氏推了出去。

晋君周的幸运之处是什么?他应该庆幸自己不是活在动辄弑君的时代。

若是南北朝或五代十国的背景,不用等晋君周有实际的行动,稍微苗头就要驾崩了。

当然,卿大夫也要庆幸自己身处春秋时期,换作皇权之重深入人心,他们便是权势滔天也别想过得舒服,一定会有很多忠臣义士站出来,不是没完没了找卿大夫的麻烦,便是进行刺杀行动。

楼令视察完春耕再次来到都城。

这一次南下会盟,晋君周选中智罃和邯郸旃一同南下。

随行南下的晋军,数量只有一万五千,也就是两个满编“师”的兵力。

因为是智罃和邯郸旃随同南下的关系,南下的两个“师”大多来自荀氏或邯郸氏,中小家族没有几个一家之主随行,自然也就没有调动多少中小家族的私军。

“寡人南下,国中大小事务便拜托中军将了。”晋君周在一次大朝会之上,公开进行托付。

楼令站起来恭敬行礼:“夙兴夜寐,不敢有负。”

晋国之君外出,中军将坐镇国中,其实这个才是晋国的正常政治生态。

其他的国家,一国之君不在国内,一样极少是由储君来担任监国重任,挑起重担的人会是执政。

简单来说,主要还是政治生态的因素。

多数国家担任执政的人,他要么是跟国君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不然就是晚辈,互相之间有足够的信任基础。

为什么后面变成太子监国?那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还不是“家天下”的时代嘛。

古典时代,诸侯就是大一点的贵族,天子只是共主,君主与贵族阶层存在平衡。

步入封建时代之后……,或者说刘邦建立西汉,从他向老父亲炫耀挣来的家业,群臣没有反驳整个天下都是刘氏家产的那一刻起,国家无疑就变成皇帝的私产了。

额的,额的,全是额的!

那样一搞,除了刘氏有真正的自由之外,官员就是家仆,其余普通人变成担负各种分工的牲口,有什么问题吗?

后面刘秀再塑东汉,由于走得是共同创业的路线,使之出现了新的形势,既“共富贵”模式。

再往后,历朝历代要么是刘邦模式,不然就是刘秀模式,压根就没有变化了。

从而也就形成大多数时候是皇帝在与权贵争权,受伤的只有其他人的世界。

晋君周率队离开了。

他们走得是“孟津”的路线。

抵达周王室地盘之后,晋君周刻意逗留一个月,期间邀请周王室的公卿饮宴,其中包括他的老师单公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