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另一处战场(第2页)
楼令说道:“我们不会赠送吴国军械。吴国要是采购,你有能力掌控,那是你的本事。”
两句话,听出了什么没有?
长鱼矫倒不是事先知道晋国不会白送军械给吴国,他要的是对军械进行掌控。
楼令得知长鱼矫要干什么,单纯的没有阻止,也就等于默认可以做那件事情。
到时候,要是长鱼矫干成,算是为晋国立下一功;长鱼矫没有干成,不会是晋国或楼令的错,错在长鱼矫自个。
这里最为重要的事情只有一点,楼令默许长鱼矫进行尝试。
注意,是默许,不是同意。
这也是楼令在使用权力上跟其他贵族的不同。
其他贵族还比较“单纯”,什么事情能干或不能干,他们会给出明确的答复,再为难也不会是模棱两可。
楼令对权力的使用则是后面才出现的模式,既是上位者不想粘锅,偏偏又想在事成之后分润功劳。
有鉴于楼令成了晋国的中军将,只要他不是太快死掉,亦或是很快被从中军将的位置踹下去,一定会影响到晋国权贵对权力的使用,烙上属于楼令个人特征的烙印。
在楼令不是晋国的中军将之前,晋国对齐国就那么玩了。
那当然是楼令出主意,得到了郤武子的认可。只是郤武子才是中军将,后续无论出现什么结果,好坏一概是算在郤武子的头上。
楼令接得是郤武子的棒,单论在应对齐国的后续上,一定是一件好事。
最为起码的事情是,晋国对齐国的应对会是一种“一脉相承”,不至于之前是那种玩法,换了一名中军将马上变成另外一种玩法,使得前面的努力变成白费劲。
“恩主,矫恳请派人协助。”长鱼矫知道犯错要认,更要承担代价。
楼令只是盯着长鱼矫在看。
那不是派人协助,真派人就是监督或监视。
“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楼令不知道长鱼矫在原历史上一天干掉三名卿大夫的事情:“拿出该有的冲劲,不要给自己束手束脚了。”
一天之内被长鱼矫以及同伙干掉的那三名卿大夫是谁?他们是郤氏的一叔二侄,也就是郤锜、郤至和郤犨。
如果不是晋厉公害怕了进行阻止,长鱼矫等宠臣连栾书和荀庚都想在同一天内干掉。
楼令能够看得出长鱼矫是一个陷入绝望就会爆发的人,后面长鱼矫实现了人生的最大理想反而没有了胆魄,认为那样很不好。
长鱼矫曾经的最大理想就是重振家族,他当前不止重振了家族,还实现了超越先祖的成就。
达成那些成就的长鱼矫倒不是没有了新的理想,更像是害怕失去,搞得胆子给变小了。
要不然的话,长鱼矫当时面对申巫臣的拖后腿,他敢先弄死申巫臣,再弄死其他不服从的人,秉承不成便死的狠劲,直接跟回到吴国境内的寿梦玩命。
所以说,同样的一个人,必然会因为人生境遇的不同,变成完全不一样的活法。
在当初,楼令是看到长鱼矫身上的狠劲才会举荐,不算是楼令看错人,只是忽略了长鱼矫的野心不够大。
通常情况下,楼令并不会甩锅。这一次,楼令也愿意承认对吴国的布置失败有自己的责任,该做的弥补会做。
“如果吴国能够在未来承担我们给予的定位,会算你一功。换而言之……,若是不成,你则有罪。”楼令说道。
长鱼矫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再一次顿首。
“三天后,老夫与下军将会在宫城广场公示刑鼎,你可以来旁观。”楼令又说道。
为了这一件事情,士匄在封地召集完私军,马上赶来了都城。
怎么在这个时候公示刑鼎?那不是晋君周外出了嘛。
若是晋君周在“新田”的话,尽管是楼令和士匄全权负责,遭到天下人质疑的还会是晋国这一位国君。
没其它别的因素,简单就是刑鼎上的律法要在晋国施行。
趁着晋君周外出会盟公示刑鼎,由楼令和士匄来主持,等于说好坏全由他俩来承担。
历史上,赵鞅与士鞅、中行寅联合铸刑鼎,他们在进行公示的期间,一样是晋国之君不在国内。
当然,赵鞅与士鞅、中行寅联合铸刑鼎这一件事情,对当时的每一个阶层在意义上都不一样,出现了极大的争议。
例如孔丘知道那么一件事情,悲呼:晋其亡乎!
孔老二这是在干什么?他诅咒晋国必亡。发出诅咒的理由是,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
什么情况?情况就是孔老二认为律法是贵族老爷拿来治理黎庶,不应该让黎庶知晓干了什么就是犯罪,会让黎庶变得狡猾。
知道孔夫子收弟子,弟子必须拿着十根腊肉才能拜师,成功拜师的人要么是贵族,不然就是贵族的后裔,还觉得是有教无类,跟普罗大众站在一边吗?
再结合认定贵族与黎庶是两种生物的看法,觉得孔老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读书人高呼孔圣人肯定没有错,他们是同一阶层,属于同一个物种嘛。
贵族认可孔老二的神圣也不会有错,理由是他们因此受惠。
至于普通人?两个字:呵呵。
一个天大的事实,儒家或法家对权贵的谄媚程度不分上下,他们历来就是跟权贵站在一边。
史书中的“民”可不是普通人。
上古时期的“民”,他们是部落首领以及各层的头人,还有他们的子嗣和神职人员。
到夏商阶段的“民”,他们是宗亲和神职人员。
宗周以及春秋、战国的“民”,他们是诸侯,各种等级的“大夫”们。
两汉的“民”,他们是勋贵、官员、良家子。
隋唐的“民”,他们是世家门阀的成员以及勋贵、官员。
两宋的“民”,他们是官员以及官员预备役(读书人)。
明的“民”,他们是勋贵、官员和官员预备役(读书人)。
清的“民”,他们是满八旗与汉八旗。
所以啊,所谓的“民”所指的是能够发声,拥有上进的渠道,并不是所有两脚兽都配被当局当成“民”的。
其实,有不少人对“寒门”也存在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