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 点火?点火!(第2页)
“公孙看上去并不愤怒?”季孙行父没打算放过公孙侨。
问得是什么?看到贵族也被纳入执法范围,或是晋国将郑国折腾得那么惨。
站在权贵的立场,公孙侨应该感到愤怒。
可是,郑国发生了一些事情,倒是让公孙侨理解楼令等卿大夫提出来的观点,以及认可了将要实施的变法的必要性。
不是没有国家被灭之后,该国的贵族摇身一变成为胜利一方的贵族,类似的事情多不胜数,乃至于亡国公族都活得好好的。
论国祚留存,结果大批贵族改换效忠对象,翻阅史书只在殷商末期发生过。
那就是周武王作为诸侯召开会盟,很多效忠殷商之主的诸侯,他们响应周武王的会盟,甚至是后面参与了讨伐殷商的军事行动。
作为最终的胜利者,姬周王朝肯定是在史书上认证那些诸侯深明大义,以此来确认姬周王朝取代殷商是一种正义。
新王朝污蔑旧王朝是一种常态,姬周王朝肯定也会给殷商扣上无数口屎盆子。
要说姬周王朝在什么地方给殷商进行美化,后世的考古证实是在关于人殉上面。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各种残忍殉葬,姬周王朝在史书上刻意进行了隐匿。
至于姬周王朝为什么要帮殷商在人殉方面进行掩盖,答案就是没有答案。
公孙侨面对季孙行父的搭话,不回应会显得很失礼,只能说道:“楼氏之主与范氏之主皆非常人。”
“再则,不见晋人捶胸顿足啊。”公孙侨真的发现在场晋国贵族反应很平淡。
到底是不是事先镇压了不服的人,公孙侨想着后面好好进行打听。
真是事先进行了镇压,怎么都不可能瞒得住。
如果有过镇压,在公孙侨看来才是正常、
得知没有闹出什么乱子,相反需要让包括公孙侨在内的外国之人好好想想是为什么,不找到答案会睡不着。
要说公孙侨是什么看法?他内心里认为将贵族纳赋执法范围没有什么错,乃至于认定是保证国家稳定的一种必要措施。
“惩罚到一众大夫身上,一定是恶法啊!”季孙行父说道。
什么话?
只是结合时代背景,再看季孙行父是哪个国家的人,听到那样的话不值得奇怪。
当前是贵族共治天下的时代,拥有特权被视作理所当然,一些豁免权的存在属于理所应当。
“晋国这般特立独行,怕是要乱。”季孙行父所指的是晋国有些人要大肆做排除异己的事情。
类似的事情已经在鲁国发生。
以为鲁国的公族只有孟孙氏(仲孙)、叔孙氏和季孙氏吗?怎么可能得事情嘛。
三桓为什么能够壮大?跟鲁国执政的职位被他们把持有关,最为重要的因素则是他们把持了“解释”的权力。
直白说就是,三桓不止把持了“器”,他们还具有了“名”,双管齐下正在以非常高效的速度排除异己,达到鲁国由他们说了算的目标。
在季孙行父看来,他们掌握了对“礼”的解释权,干得事情不地道,起码表面上还算过得去,晋国的卿大夫开辟新赛道就显得多此一举了。“当今之世,何人敢于违逆伯国的卿大夫?敢于违逆,大兵一到便为齑粉。”季孙行父需要公孙侨将话传到郑国庙堂。
公孙侨赶紧看了看周边,发现多在专注阅览公示内容,非但假装听不懂,还赶紧挪了挪位置想离季孙行父更远一些。
“这个人跟华元一样疯了。”公孙侨其实也快疯了,只是必须保持理智。
关于华元出使晋国却在楼氏府宅昏厥的事情,并不是什么秘密。
宋国正在干一些什么事情,对于有心人来讲很难不知情。
失去三分之二疆土的郑国,他们还面临着宋国和卫国的双重威胁,怎么可能不加倍关注两国的动向呢?
从公孙侨的前缀就能够分辨出身。
尽管公孙侨的父亲子国是公族的边缘人,使得他无法获知更多的消息。
可是,耐不住公孙侨太过聪明,只是从有限的信息,能够将局势猜测个大差不离。
宋国正在促使一个新联盟出现,华元不断在列国奔走,光是与子孔(郑国执政)密会的次数就不少于三次。
如果公孙侨能够拿郑国的主意,他一定会将宋国卖个干净,再坚定不移地站在晋国这一边,可惜的是目前不止没有权利,连在庙堂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不是公孙侨认为站在晋国这一边就绝对安全,认定的是多少会有一线生机。
不是那样吗?
在公孙侨看来,晋国正在磨刀霍霍,会第一个砍向谁,则是暂时拿捏不准,要看谁跳得最欢。
“华元一定是被拆穿才昏厥;季孙行父这一次过来找死,大概会求仁得仁。这不就给我们(郑国)机会了吗?”公孙侨想着看向楼令和士匄所在的位置。
晋国乱不乱,倒是不单独会涉及到晋国,一定会影响到列国。
可是,季孙行父讲那些话,太容易惹祸上身了!
不将贵族纳赋执法范围,难道就乱不起吗?
以前是刑不上大夫,该被灭的家族一样消失了。
季孙行父将晋国的执法范围扩大化,视作可以更加容易找麻烦,还是那种公开侮辱的刺激手段,刺激得小事变大事,顺理成章再诛灭的手法。
什么意思?大概就是明明罚酒三杯就揭过的事情,变成有法可依,让贵族觉得丢脸进行反抗,反抗则是可以搞得小题大做。
多少权贵就是认定为一件小事,偏偏有人非要揪着不放,碍于面子或是本来嚣张跋扈进行抗法,致使一错再错之下变成天大的事情呢?
从季孙行父的角度,他认为晋国的变革会得罪所有权贵,是一个拉拢列国权贵的绝佳机会,说不定可以联合起来跟晋国为难。
有季孙行父率先展示态度,不少人围到他的身边。
本来离季孙行父比较近的聪明人,反而是赶紧与他拉开距离,其中包括公孙侨这位少年郎。
是谁主动向季孙行父靠拢?多数肯定是鲁人,也有来自列国的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