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一群虫豸(第2页)

道路的存在本就是与人方便。

修建跨河大桥的目的乃是为了方便过桥,包括让物资转运更便利,选在陡峭大山修建跨河大河,完全就是脑子坏掉了。

那样一来,大河的跨度很长,平均宽度在七百米左右,适合修建跨河大桥的河段少之又少。

很恰好,晋国与卫国接壤的区域就有一个十分适合修建跨河大桥的河段。那是大河改道之后才出现的区域,马上就要变成卫国的噩梦了。

不是得知晋国要在“棘津”修建跨河大桥的话,讲实话就是孙林父根本不想参加今天的聚会。

现在的情况是,卫国会成为下一个郑国,迫使作为卫国执政的孙林父必须把握住每一个社交的机会,寻找可以抱团的国家。

道理是一样的,不是因为晋国有明显取代周王室的迹象,在场很多人不是季孙行父愿意接触的对象。

也许有人是真心过来商议怎么质疑晋国的变法,更多的人注意力不在晋国的变法本身。

“去除肉刑,怎么震慑人心?”公孙侨属于是双方面都有诉求的人,可能也是在场唯一这样的人。

知道公孙侨是什么身份的人极多,知道他有什么才能的人估计没有。

结果就是,压根没有人搭理公孙侨的提问。

公孙侨见没有人搭理自己,知道跟年纪有关,与郑国当前面临的处境关系更大。

曾经的郑国好歹是排在二流国家的前列,更早之前更是当世的强国之一。现在?现在的郑国在实力上大概跟卫国差不多,只是骤然间陷入窘境,不像卫国的定位那么清晰,更加受到蔑视而已。

事情就是那样,某个国家有过强大的时候,猛然间遭遇到了大挫折,明明还有着一定的实力,可是大家很容易不当一回事。

例如满清,同一时代比满清强大的国家其实并不多。问题是满清对外战争没有获得一次胜利,搞得虾米大的小国都敢欺凌满清了。

现在的郑国是什么情况?他们要是不计后果的话,怼上去有实力跟卫国或鲁国一换一,可能与宋国或齐国打得两败俱伤。

问题就在于上面所说,郑国看上去被晋国揍得太凄惨,换作是其他国家面对晋国下场绝对好不到哪去,偏偏搞得没有国家拿郑国太当一回事了。

公孙侨本来在没有人搭理之后就想离场,耐着性子继续坐了一小会,听到出现的讨论都不在正题,很突然地站起来,一声不吭直接走了。

不少人看到公孙侨的离去,可是他们仍旧没有任何表示。

即便是希望跟郑国进行沟通的很多人,他们不认为跟公孙侨接触会有什么结果,漠视了公孙侨的离场。

要是当世有谁很重视公孙侨,他大概率是穿越者吧?

怎么搞得?简单就是因为当前的公孙侨不止名声不显,他所在的家族在郑国也是无权无势。

这样一来,公孙侨没有贤名,家族在郑国的份量很一般,不被重视才是一种理所当然啊。

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地方,人的气场其实就是来自于各项的加成,例如权柄以及财力、名气、学识。

权柄肯定是排在第一位,有权之后想要敛财轻而易举,财富又能助力于权御,名气和学识反倒不是必备的东西。

要是有在社会上闯荡过的人,一定能够明白为什么将学识排在最后。偏偏学识的重要性不可或缺,就问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很扯淡吧。

鳞鱹想了想也离开。

这群人不止一次相聚,不管开头到底怎么样,每一次都聊不出什么玩意来,实在是让鳞鱹看清楚到底是什么成分。

鳞鱹的离开倒是受到更多的人关注,不少人干脆冷哼出声。

“可惜来得不是宋右师。”季孙行父排斥宋国,不得不认可华元的能力。

鲁国排斥宋国属于是一种政治正确,好多编排宋国的故事就是出自鲁国权贵的手笔。

季孙行父与华元的交情不是一次建立,多次接触与较量下来的惺惺相惜成分更多一些。

“宋右师在楼氏昏厥,是意外,还是……”孙林父话说到一半意识到什么,很后悔为什么要讲出那样的话。

这不,好多人的脸色变得比较奇怪,甚至有人用一种“你胆子真大”的表情对孙林父注视着。

出使期间感受到极大压力的华元在楼氏昏迷,接受救治之后在楼氏静养了半个多月,回去宋国就没有再四处走动。

有人去信向华元问询。华元表现得忌讳莫深,不得不让他们多想。

“听闻‘棘津’将要修建大桥?”季孙行父挪动位置来到孙林父边上。

鲁国与卫国的关系并不好,主要是鲁国的权贵没少因为卫国闹出笑话而进行取笑,一次次都笑得毫不客气。

其实,鲁国很喜欢看列国的笑话,碰到乐子就会编故事,致使列国对鲁国的感观好不起来。

只是吧?诸夏说到底就是讲究含蓄,明明讨厌得要死,真正见面顶多就是不理睬,多数人不会恶语相向,搞得被讨厌的人要很敏锐才察觉到不对劲。

季孙行父就不知道孙林父对自己很讨厌,问完看到孙林父皱眉,继续说道:“郑国失去大片疆域,寡不廉耻的人相续背弃母国,听说就是他们力主在‘棘津’修建大桥。”

在“棘津”修建跨河大桥确实是郑地贵族大力主张,背后的原因却是晋廷中枢进行的操控。

大河将晋地与郑地相隔开来,漫长的河段只有“孟津”这里,多数的河段宽度起码五六百米,想要过河受到汛期的限制太大了。

目前晋国在郑地有了大片的土地,只有“孟津”这个可以随意来到大河南岸的位置,无疑就是一件极其不合理的事情。

不是吗?疆域被大河分成两边,再加上交通的不便利,哪怕是没有统治上的风险,遭遇入侵该怎么及时出兵救援。

晋军可以随时借道“孟津”来到大河南岸,说到底那一边并不属于晋国的疆土。

甭管晋国是否有对周王室取而代之的计划,漫长的河段不能只有一座跨河大桥就是一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