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周游列国啊?(第2页)

曾经的晋景公就被断定吃不上来年的麦子,以为是吃牛奶泡麦片吗?吃的就是麦饭啊。

楼令是真的吃不了麦饭,顶多就是吃一吃麦饼。

后面楼氏搞出了酵母,直接可以做更多种类的食品,其中包括面条。

因为小麦被算作精粮的一种,所以能够吃到馒头、包子、面条的人在当前仍是绝对的少数。

出征的将士,他们的主粮其实就是菽。

那是因为各种豆子的产量高吗?由于山地也能种菽的关系,菽的产量确实是最多。

“以农耕环境而言,郑地确实比本土的多数地区更优异。”楼令知道这是地理不同,在气候上的区别。

拿晋国的南部与北部对比,无论是在正确的时节下雨量,亦或是气温的温差方面,一定是南部比北部的农耕环境更好。

以晋国南部作为分割线,一直到楚国的中部区域,讲事实就是在气候上更适合进行农耕。

当前的主要农作物便是粟、黍、麦、菽和稻,稻却是只有楚国会大面积耕作。

不得不说的事情是,楚国非常适合种稻,一年两熟是基础,个别区域甚至一年三熟。稻的产量方面远超其它农作物,他们的主食也就是稻米。

楚国的稻产量奇高,所以每一次出征都会携带数量超多的稻米,其它农作物的携带数量反而没有多少。

正是楚国在稻的产量太高的关系,导致从来不见有过缺粮的情况,不像晋国每每需要因为缺粮而在咬牙坚持。

郑国也有种稻,只是规模上远远不如楚国那边。

同时,郑国南部的边沿地带种稻才能一年两熟,其它区域也就一年一熟。

为什么会那样?简单就是气候上的差别。

现在是那样,过上数百年的时间,楚地的种稻变得无法一年三熟,轮到更后面变成一年一熟。更适合种稻的区域转到交趾那边去了。

随同楼令一起巡视的还有郑地的贵族。

楼令特别询问侯晋,道:“这一边吃稻米的人多吗?”

比较敏感的侯晋立刻联想到晋人与楚人在饮食习惯上的不同,不敢有所隐瞒,答道:“吃稻米的人不少,以南方的人居多。”

这个啊?倒是跟现代的饮食习惯一样。

魂穿后的楼令当然吃过稻米,需要从晋国境外获取,可能不是新米的关系,吃着并不怎么香。

晋军从楚军缴获的稻米基本是陈米,品相方面只能说是一般。

楼令有尝试在自家封地种稻,产量方面并不理想,口味比缴获而来的稻米要更香一些。

能够肯定的一点是,楼令现在所吃的稻米跟现代绝不一样。

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现代的稻米是经过择优再优培植的产物,物种没有变化,品质却是一定更佳。

拿西瓜来说,就算楼令现在能够找到西瓜,其实也不会跟现代的西瓜一样。

春秋战国的西瓜,它应该是没有多少成吃的肉,甜度和品相也绝对跟现代西瓜天差地别。

所以,西瓜一样是经过一再的培育才变成现代的样子,真不是一开始就那样。

那么,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诸夏大地?它在五代十国或南宋时期传入,也就是唐朝真没有西瓜。

为什么特别提到唐朝没有西瓜?楼令没有魂穿之前,无论是影视或小说的好多作品,里面都有吃西瓜的情节,曾经跟人对于唐朝时期有没有西瓜发生过争执,偏偏吵输了。

那就是什么情况?明明草船借箭是孙权干的,真实事件发生于安徽巢湖附近的濡须口,比赤壁之战晚五年。曹操目睹孙权临危不乱的表现后,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结果因为《三国演义》传播度太高且太过深入人心,说草船借箭的人不是诸葛孔明,有得是一大帮人会急。

连带“生子当如孙仲谋”也被解读为:孙权顶多配跟曹操的子侄辈坐一桌。

怎么?不允许江东鼠辈有高光时刻啊?

当天,楼令特别让人煮了稻米饭。

等侯晋看楼令吃得香,明白之前纯属是自己想多了。

事实是什么?有得选为前提,楼令更愿意吃稻米。从这里也能够明白楼令没有魂穿前,具体是哪个区域的人,反正不是自小吃惯了各种面食的晋地人。

“郑地的农耕环境更优异,交税的时候主要以粮食为主,其它物品能减少就减少。”楼令当然是跟郑地贵族在同一个场合用餐。

众人纷纷停下用餐的动作,做出专注聆听的姿态。

有些人看楼令吃稻米饭吃得香,不得不多想是不是在暗示多上交稻米。

楼令是那意思吗?绝对不是。

个人更愿意吃什么是一回事,肯定是以整体为重。

看出好些人在多想的楼令,补了一句:“届时,你们多配合武的分配。”

话说得那么明白,不会有人误会了吧?

得说的事情是,那可不一定。

真正的明白人听懂了意思,未来即便是爆发国战,中枢对郑地贵族的征召会比较少。

那对郑地贵族来讲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当前所有国家的贵族,他们更愿意用纳赋来代替纳税,不止是参战有立功的机会,可以得到战利品的分润,更害怕的事情是逐渐被边缘化。

好多郑地的贵族开始用怪怪的表情对侯晋进行注视,他们原先羡慕侯晋可以追随东进,变成了毫不掩饰的嫉妒。

是不是“简在帝心”另外说,起码侯氏获得了表现的机会,不是吗?

用餐期间只有楼令简短地讲了几句话,其余全程都是缄默用餐,直至到了尾声众人才健谈起来。

没有人寻求追随东进。这个是楼令之前讲了,其余人要随时等候征召,与可能来犯的楚军交战。

既然楼令都已经有所交代,再次请求随同东进是为了显示特别,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抗命啊?

说到底,他们是投降之后获得接纳,要更加小心谨慎地做人。

等上一两代人的时间过去,当地的主权归属没有出现变化,他们的下一代子侄辈是在晋国统治之下出生,倒是不用那么特别地小心翼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