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实话不好听
国佐走了,走得非常匆忙。齐国一直都知道面对晋国的话,己方是处在劣势的一方。
有那种清醒的认知,不妨碍齐国会一直闹幺蛾子,可是不代表不重视来自晋国的信息。
这一次,国佐可是跟楼令进行了一场坦白局,有了靠谱的信息,自然轮到商议出应对之策了。
“齐国未能实现吞并莱国的目标,他们会跟楚国结盟?”杞君姑容肯定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情,齐国选择什么立场跟杞国息息相关,很难不重视。
楼令跟杞君姑容并不经常见面。
倒不是什么身份之别,最主要是杞君姑容身子骨不允许过分操劳。
过去的宴会,大多是杞君姑容稍微露面,然后由储君益姑来进行招待。
杞君姑容得知国佐离开的消息,特地邀请楼令到宫城交谈。
“齐国很骄傲,应该不会臣服楚国吧?”杞益姑不是那么确认地说道。
楼令知道他们为什么会紧张。
齐国和鲁国都有吞并杞国的野心,一定会让杞国同时忌惮齐国和鲁国。
因为齐国的实力更强,所以杞国对齐国的忌惮感必然更大。
并且,齐国已经实际展开对莱国的吞并行动,肯定会让杞国感到犹如锋芒在背。
齐国确实挺骄傲,可是他们甘当过楚国的小弟,只是很快又跟楚国闹掰了。
楼令正要说什么,有人前来通禀,说是孟孙南上门谒见。
两者身份不同,自然是用谒见。
“我会一直关注杞国,有什么消息会马上告知二位。”楼令说完站起来。
杞君姑容与杞益姑对视一眼,没有也不敢强留,反而是杞益姑将楼令送到宫门口。
孟孙南当然没有走。
提到过不少次,鲁国权贵的脑回路比较奇怪,同样的一件事情,列国之人的理解跟鲁国权贵可能完全不一样。
鲁国再一次碰上大事,他们事先有着心理准备,只是真的没有想到事情会那么大。
在鲁国君臣看来,顶多就是跟上次一样,搞到最后认怂也就将难关渡过去了。
晋国的中军将楼令直接说会灭国?需要让孟孙南思考怎么会直接讲出来,是不是还有补救的可能。
“宋国牵的头,为什么不是先灭宋国?”孟孙南进行谒见,得到楼令的接见。
见面的场合依旧不正式,只不过是变成在室内了。
现在是纠结晋国要先灭掉哪一个国家的问题吗?然而,这就是鲁国权贵的思维模式。
楼令跟不同的人相处,展现的性格并非是千篇一律。他跟国佐坦言相告,主要原因是双方信息掌握度差不多,任何的欺骗和隐瞒不会有太大的效果,乃至于会因为欺骗或隐瞒导致出现误判。
齐国能够不知道晋国正在资源上支援莒国和莱国吗?他们又不瞎,脑子也没有被敲闷棍。在明确知道晋国就是在支持莒国和莱国的前提下,齐国君臣比较难以判定的就是晋国会不会马上入场。
晋国是不是立刻入场对齐国来讲,无疑就是显得无比关键。
有一定的猜测为前提,齐国必须往晋国会马上入场的方向去做准备,乃至于选择先下手为强。
可是,楼令作为晋国的中军将,他跟国佐讲了那些话,以时代背景而言不可能当面撒谎,并且还有楼氏跟齐国是姻亲为基础,可信性自然是极高的。
那会变得怎么样?变成齐国还有时间,避免了干出狗急跳墙的操作。
有没有被逼急了无比关键,任何人被逼急了之后,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楼令那些坦白是为了最大可能的增加可信度,致使齐国君臣存在侥幸心理,以及让齐国君臣认为还有足够的时间。
在两件事情上,楼令对待卫国和齐国的态度不一样,想要得到的效果则是相同的。
实际上,楼令未必没有存在纠结的心态。
楚国和齐国哪一个比较好灭?无疑就是齐国。
那么,齐国和宋国哪一个比较好灭?一定是要变成宋国了。
问题在于,国家进行灭国军事行动,并不是以单独灭掉一国的难度来做选择,还要将可能产生的后续考虑进去。
比如说,宋国对比齐国是更加好打,可是灭掉宋国就不可避免要马上面临楚国的玩命冲击。
其实,晋国要是将齐国灭掉,一样会让楚国君臣急眼,关键是齐国远在北境,楚国与齐国的互动比之宋国更难。
简单来说就是,无论是楚国的救援速度,亦或是事后支持残余,难度不是同一回事。
非要在选择灭掉宋国或齐国二选一,楼令会选择齐国。
那是因为齐国在北,周边国家无法进行强力干涉,担负攻灭齐国的晋军可以专心应付齐军。
若是选择宋国?楚国与宋国接壤,攻打宋国的晋军不可能有单独面对宋军的机会,开打后不久楚军就将参战了。
当然了,宋国和齐国都不是那么好消灭,哪怕是国家灭掉,长期之内也别想进行消化。
如果没有再次分封那么一回事,其实楼令认为时隔二十年以上灭掉一个强国更加合适。
在平均寿命只有二十五岁的春秋时期,二十年差不多就是一代人过去,新生代不会有那么多的仇恨。
晋国完成对周王室的取代,肯定会分封有功之臣,等于是进行新一轮的洗牌。
那样一来,争取将旧有强国灭一次,灭不掉就极尽削弱,无疑对新的诸侯才是最有好处。
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吗?晋君周进行分封,晋国肯定是要被分拆,其他国家保存了完整的实力,会出现什么情况?
到时候,卿大夫都分别作为一国之主,哪怕是会守望相助,跟同殿为臣肯定是不一样了。
强大无匹的晋国因为分封遭到史诗级的削弱,楚国、齐国、宋国有干挺晋天子,再随意欺负新封国的可能。等于说晋国取代周王室就是一场闹剧。
真是取代周王室,卿大夫纷纷获得分封就完事,楼令何必一再费脑子。
真的就只是那样,以为其他卿大夫会赞同楼令的计划?
或者说,其他卿大夫不是在拿楼令当傻子看,便是他们合伙演戏要坑楼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