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国战之前(第2页)

当然,可能会有卿大夫等着楼氏重蹈赵氏的覆辙,乐意看到楼氏自己跳下火坑。

晋君周会不会因此犯错连连?他再一次展现出了极高的心理素质,沉住气不再有什么额外的动作,玩起了不做就不会错的新套路。

日子一天又一天过去。

收到晋国要讨伐鲁国消息的列国,他们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有自己的动作。

鲁国当然是加速要与齐国组建联盟,一方面频频派出使者联络其他国家,另一方面派使者到晋国试图挽回局面。

同一时间在做三件大事的鲁国,再一次展现出了割裂。

知道让晋国君臣哭笑不得的事情是什么吗?明明鲁国已经在寻求与齐国联盟,并且想要牵头组建保卫周天子的阵营,来到“新田”的鲁国使者竟然不否认,大义凛然地奉劝晋国君君赶紧及时醒悟。

晋国君臣之所以哭笑不得,根本原因在于晋国已经昭告诸侯,说是要对鲁国实施讨伐,哪怕想幡然醒悟也是打了鲁国之后的事情。到时候鲁国是亡了的状态,不知道会损失多少城池和人口。

“怎么不驱逐啊?”郤至忍住没有在朝会上提这事,出宫期间可忍不住了。

楼令就实说道:“且让鲁国上蹿下跳,届时态势过于恶劣,可以趁机麻痹列国。”

郤至不懂就问:“什么意思啊?”

结伴出宫的其余卿大夫难掩好奇,凑得更近了一些。

楼令解释道:“我们肯定会灭掉鲁国。为了减少反抗,也是驱逐不想要垃圾……,就是那些会捣乱的鲁国贵族,会让鲁国复国。到时候,一旦应付不了举世皆敌,态势过于恶劣可以假意放弃取代周王室。”

极可能陷入多线作战是楼令一再强调的事情,问题在于其余卿大夫不太当回事。

真的,不管是有绝对的信心,亦或是打其他什么主意,反正没有卿大夫对可能多线作战表现出担忧。

楼令知道晋国很强大,仍然对会出现多线作战感到忧虑,结果其他卿大夫没有当一回事,搞得楼令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显得过于小心了。

其实吧?完全是楼令给了不少卿大夫所拥有的信心。

别人可以不知道郤武子怎么样,他们还能够不知道怎么回事吗?在郤武子执政的那一段时间,哪一次国战不是楼令负责谋划,每一次都给打赢了,并且光是大型战役就打了三场。

所以啊,只要楼令的“金身”不被打破,他们会相信在楼令的谋划下根本就不可能输。

只是那样一搞,压力全到了楼令身上。

“中军将的意思是,战争烈度可能比我们预料的更高和惨烈?”中行吴可能是一众卿大夫里面,唯一那个不被楼令耀眼战绩光环笼罩的人。

并不是中行吴对楼令一无所知,只是没有当过搭档,一次亲身经历都没有,光是听其他人来讲,哪怕是中行献子亲口讲述,难免还是会半信半疑。

士匄用诡异的表情注视着中行吴,说道:“哪一场交战的烈度不高啊?”

中行吴反应过来,讪笑着说道:“下军将所言极是。”

直接说就是,中行吴的上位得比较晚,暂时没有正儿八经统军与敌国交战过。

士匄看向楼令,问道:“中军将的意思是,使之鲁国复立,可以麻痹齐国?”

楼令认为自己已经讲得很清楚,纳闷他们怎么还是那种理解方式。情况真的恶劣到难以应付,何止是在麻痹齐国,完全就是用来认怂来让列国的心气泄掉。

只要列国的心气泄了,战争的烈度将变得不一样,起码让晋国保住扩张果实成了最大的可能。

丢掉面子,保住里子,这个是楼令在为晋国负责。

可是,其他卿大夫表现出缺乏危机意识,不好让楼令多说什么了。

这一段时间当然不止鲁国有所动作,该行动的国家都有行动。

齐国增加对攻伐的投入,只是一直被莒莱联军挡在尤水沿线。

所谓齐国增加投入,他们征召了更多的“勇士”,也就是各种闲杂人员上战场。

尽管齐国不止一次对“勇士”发出征召,可是他们长久以来并未构建出合理的系统。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齐国君臣只管将“勇士”征召上战场,上战场也是大体划分区域让他们自生自灭,顶多就是安排在某一次成批冲锋,其它就一概不管了。

那些“勇士”多得是穷光蛋,武器五花八门到几乎没有金属,负担不起出征期间的支撑后勤。他们到那一片区域都注定会偷鸡摸狗,要不然就得饿死,能够奢望存在什么纪律吗?

即便是军队,在失去纪律之后都会变成乌合之众,本就没有纪律的“勇士”在任何地方都只会逞凶斗勇,加上根本负担不起出征所需,想奢望他们有战斗力简直是太难了。

那样搞,征召“勇士”非但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倒是出现负面性质。

简单来说就是,乌合之众出现在战场上,一概只能跟着打顺风仗,平时因为没有纪律影响到正规军,但凡出现逆风局就不只是拖累,乌合之众败了会冲击友军,真正能打的友军看到他们崩溃也会跟着跑。

当初,楼令看到齐国的“勇士”在战场的表现,十分怀疑齐国君臣是不是在提纯国中人口,真的不是没有道理。

齐国不止一次征调过“勇士”上战场,明明一次又一次吃亏,偏偏就是不长教训。

宋国和楚国加速了互相靠拢,应该是互相在争取与退让过程中,想谈的都已经谈完,只差公布结盟了。

在晋国要讨伐鲁国的消息传到楚国之后,楚国君臣开始做两手的准备。

楚国君臣认为这是他们尝试解决吴国的绝佳时机,确认晋国讨伐鲁国的消息无误,庙堂已经开始着手向东部调运粮秣。

是的,楚国跟其他国家不一样,进入国战的阶段,由庙堂安排多个家族先凑粮食,参与征战的家族只需带足三个月所需,随后就是吃公家粮了。

包括晋国在内的国家,他们虽说也会额外准备一批粮秣,但不是拿来让出征部队敞开了吃,粮食是用来出售或赊给出征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