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出兵,出兵!(第3页)
蘧瑗忧心忡忡地说道:“鲁国不值得伯国出动三个满编军团。我猜测伯国这一次的行动会殃及其他国家。”
这位叫蘧瑗的人,他是春秋时期的老寿星,比李耳(老子)活得都要久,足足活到一百零一岁才去世。
那可是春秋时代啊!
春秋时期的平均寿命不到二十五岁,结果蘧瑗足足活了一百零一年才过世,以当时的生活水平以及卫生条件、医疗技术等等,说是一个奇迹都不为过。
而说蘧瑗比老子活得岁数大,主要是老子的逝世时间存在争议,不确定到底是一百零一岁还是一百岁过世。蘧瑗在史书上的明确记载就是活到一百零一岁。
“是啊,不知道会殃及谁。”田湣是齐国的贵族,鉴于齐国正在干的事情,跟蘧瑗有着同样的担忧。
来自宋国的公子朝跟蘧瑗和田湣的距离不远,主动凑过来说道:“晋军这一次还是借道王畿。”
田湣和蘧瑗做了相同的举动,瞬间拉开跟公子朝的距离。
这个公子朝从称呼就能够判断出身,他还是宋国的司寇。
各国的司寇可不是什么小官,论官职排序可以排在前四。
官职是官职,爵位是爵位。
可以拥有复数的上卿,官职却是只有那么一个。
列国的情况跟晋国不一样,晋国是因为卿大夫同时也是一支军团的正副官才显得位高权重。其他国家的卿大夫可以只是卿大夫,不像晋国的卿大夫手握国家的军队编制。
作为宋国坐前四张高位宝座的公子朝出现在“新田”这边,本身就显得非常特殊,不止是田湣和蘧瑗会远离,很多不想引起晋国高层注意的人都不会凑上去。
那是宋国跟楚国走得太近,好多明确要加入以楚国为首阵营的国家,他们的人也不敢在晋国这边跟公子朝表现出亲近。
“晋军会不会顺道控制‘洛邑’啊?”公子朝近期遭遇到太多类似的事情,习以为常又主动凑上去。
田湣和蘧瑗再一次远离公子朝,并且还越走越远。
来自楚国的孙安没有什么顾虑,他本来在跟其他人社交,听到公子朝大声讲那样的话,凑上来说道:“足下也认为晋军会那么干吗?”
这一次变成公子朝远离孙安了。
公子朝在这种场合讲那样的话,他自己来说,跟楚国权贵一块说,性质上并不相同。
晋国君臣一定知道宋国和楚国在干的事情。
可是,只要宋国和楚国没有正式结盟,宋国不对晋国悖盟就可以是一道遮羞布,不会马上引来晋国的讨伐。
虽说已经是木已成舟,但是可以暂时遮掩一下。
公子朝远离孙安就是在遮掩。
“晋君的不臣之心人尽皆知,偏偏没有人敢于明言,中原人果然是南北有别啊。”孙安的字典里没有“双标”这个词,要不然用词可以更有针对性。
事实也是那样,中原列国在道德标准上对南方国家更为苛刻。这便是春秋时代的地域歧视。
公子朝只是想挑拨其他国家的看客。
孙安则是一副明显要搞大事的模样。
本来没有察觉到情况的列国之人,他们在孙安加入表演之后,反应过来的人全部都在躲,没有反应过来的人看到都在躲着公子朝和孙安也跟着躲了。
对,没有错,列国开始在排斥晋国,可是不代表他们愿意成为晋国马上征讨的对象。
私底下串联是一回事。
公开闹事又是另外一回事。
轻重方面只要脑子没有问题,人是懂得区分的。
正在举行誓师大会的晋国君臣,他们会在事后了解到发生了什么事情。
仪式举行完毕之后,中军、下军和新军当即开拔。
晋君周和士匄、郤杨一同前往宫城。
该出征的卿大夫离开本土,怎么来保证国中安定交付到国君与未出征的卿大夫手里。
郤氏很强大,可是郤杨的资历不足,他也缺乏掌控全局的能力。
晋君周进入需要低调的时间段。
那样一来,无疑就是士匄充当掌控全局的人选了。
行军路上,楼令得知公子朝和孙安都干了些什么,笑呵呵地对几位同僚说道:“我们的确是要前往‘洛邑’,不如……,如他们所愿,提前控制‘洛邑’。”
既然被迫提前停止休养生息,有些事情的确也是可以提前进行。
“你事先就要那么干的吧?”郤至有充分的理由来怀疑。
其他卿大夫跟郤至的看法一致。
晋军从“孟津”借道南下,每一次都是途经王畿区域。
可是,他们这一次南下,事先规划的行军路线就包括了前往“洛邑”啊。
“不,我不是要夺取‘洛邑’,只是会安排驻军。”楼令进行了狡辩。
中行吴立刻有了不好的预感。
果然,楼令说道:“驻军不用太多,一个‘师’就足够。我家、郤氏、邯郸氏分别控制四面城墙,荀氏负责保卫天子。”
这简直就是对荀氏恶意满满。
“由荀氏保卫天子,老夫有着充分的理由啊。”楼令看着中行吴继续往下说道:“老夫乃是中军将,做起来毫无转圜的余地;郤氏的霸道人尽皆知,极为容易出现不忍言的事情;邯郸氏过于弱小,难以震慑住天子;结合各方面的需要,无疑是荀氏最为合适。”
中行吴很想吐槽,闹到要控制城墙和宫城,怎么是简单的驻军。
听了楼令的一系列解释,哪怕是被坑了的荀氏,作为宗主的中行吴必须承认楼令说得很对。
“老夫这也是给荀氏立功的机会。”楼令很认真地说道:“虽说不是立刻让周天子禅位,但是由荀氏进行劝说,无论成与不成皆是君上的大功臣。”
中行吴心神一动,脸色变得复杂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