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当即要务!
位处泰山以东的“艾陵”对于鲁国来说无比重要,它一直是鲁国抵抗齐国入侵的第一线。而“艾陵”以东是连绵的山脉,尽管那一段山脉没有名气,它确实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在“艾陵”东北面又是连绵的山丘。
因为地形的关系,所以当地的地名主要是跟山有关。
同时也因为有着太多的丘陵,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山谷。
在前一段时间,齐国在“马陉”这个位置进行了屯兵,一样是利用地形成为天然屏障的目的。
也就是从“艾陵”作为起点的话,朝东北方向有一道绵长的山谷,它可以直接抵达“临淄”五十里范围之内。
那一条山谷边上有淄水,无论是鲁军入侵齐国,亦或是齐军入侵鲁国,无疑是一条十分适合大部队行军的路线。
明明是一道绵长的山谷,怎么就适合大股部队行军了呢?简单就是因为沿途不缺水源!
毕竟,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缺水,大军在行军沿途更是不能少了水的补充。
所以了,任何的将领对行军路线的选择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保障大军的用水。
为什么两边的主帅一般能够猜出对方的行军路线?一切就是因为都知道大军离不开水源。
“这边距离‘临淄’多远?”楼令问道。
卞京答道:“不足四百里。”
这个卞京当然是个鲁人,他也是“艾陵”之前的驻军主官。
卞京所说的“里”是一里大约三百米。
那就是“艾陵”到“临淄”约是现代长度单位的一百二十公里?
这样一说,难怪鲁国和齐国都那么重视“艾陵”了。
要是沿途没有阻击,鲁军两天之内就能够兵临“临淄”的城下,不怪齐国一直想要从鲁国手中夺取“艾陵”的控制权。
简单就是因为那一道山谷被两座山隔离,哪怕是有大军在山谷内行军,外面压根无从目视,太适合进行突袭了。
而“艾陵”就在那一道山谷西边的进出口,获得“艾陵”的控制权就可以保证“临淄”不会被突然袭击。
其它方向自然也可以向“临淄”逼近,可是部队行军很难隐藏,自然显示出那一道山谷的特别之处。
楼令对“艾陵”附近有哪一些城池,事先已经了解得比较详细。
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爆发的大战不少,先是决定了鲁国与齐国的优劣势格局,后来吴军北上以“艾陵”为主要攻占目标,爆发了旷世级别的大战。
那是有史以来,在晋国和楚国两大霸主之外,有国家集结十万以上的大军,两军会战规模达到二十万以上的超级大战。
在后面的时代,当地一样没少发生关键性战役,例如孙膑与庞涓进行的“马陵之战”,后面魏国与齐国也多次围绕当地一再进行大战;其它时期在当地爆发的大战一样不少,比如乐毅在第二次“马陵之战”又是击败了白起。
没错,乐毅不止是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他也击败过白起。那也是白起成名之后的唯一一场败绩。
“马陵”也就是当前的“马陉”,又不止是“马陉”这么一片区域,后面行政区得到扩展。
晋国要以泰山为分界线,西边归于晋国治下,东边仍为鲁国疆土。
“艾陵”算是在泰山以东的区域,它会成为唯一在泰山以东却由晋国掌控的城池。
因为时局的变化,会使得“艾陵”取代“虎牢”的政治地位。
晋国为什么会筑“虎牢”这一座关隘?当时是郑国摇摆不定,楚军有可能打入晋国的本土。这种格局让“虎牢”对晋国显得尤其重要。
现在的情况变得不一样了。
随着晋国实际扩张到大河南岸,夺占了郑地的南部和西部,形成与楚国的实际接壤,特别是晋国还夺占了“方城”之外的楚地,一下子让“虎牢”的重要性变得不复存在。
可以预见的情况是,晋国先夺占泰山以西的鲁地,不久之后吞并卫国,随后大概就是不短时间之内要将精力主要放在楚国和宋国。
在那一种前提之下,晋国需要在东边有一个战略支点,起码是需要拥有一座坚城,并且它必须要是齐国的眼中钉肉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