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就是这么荒唐(第2页)

说起来,孙林父被许多卫国贵族所厌恶,跟“戚”地有着不小的关系。

在“戚”地举行的会盟很频繁,对吧?

晋国的君臣经常回到“戚”地,作为东道主肯定要一次次招待,进行招待期间不就能够频繁进行接触了吗?

孙林父借着作为东道主的便利,确确实实跟晋国许多有权有势的人处得关系不错。他不断借晋国的势来压迫卫国的同僚,乃至于对卫君常有不尊重的举动。

话说,仗势欺人这种事情,有条件的人通常会那么干。以至于少数几个懂得克制的人,他们被拿出来当作榜样。

事实正是那样,越缺什么就会越是强调什么。

所以了,孙林父并不是一个多么正派的人物,单纯就是跟晋国有权势的人关系不错,时常能够借此维护属于卫国的利益。

要不然的话,孙林父干过不少嚣张跋扈的事情,其中包括与鲁襄公并行登殿,行为上不讲礼节且行为傲慢,在权贵阶层上被极大诟病。

在郤武子当政期间,他就对孙林父非常欣赏,卫国借此可是没少获得好处,自然是以孙氏得到的好处最多。

所以,孙林父是华元之外,对郤武子最为怀念的一国执政了。

回到“戚”地的孙林父下令召集私军,只是倒没有发疯到向都城进军。

那么几天的时间里面,卫君衎一再要求孙林父回去都城,遭到孙林父的拒绝,双方不断来回拉扯,直至其中一次卫君衎派出的人在半途遇袭。

发生那样的事情,孙林父第一时间否认是自己干的,卫君衎则是坚持认定就是孙林父所为,双方从隔空喷口水到卫君衎下令讨伐孙林父,不过是发生在三天之内。

比较诡异的事情是,第一个响应率兵讨伐的人是那个师曹,他只是带上百余人就敢进逼“戚”地,遭到伏击弄了个皆尽身死。在春秋时期,通常就是乐师才会有一个“师”的前缀。

这个师曹就是一名乐师,只不过他并非盲人。

而春秋时期的乐师,他们一般情况下很爱搞事,并且还是围绕着一国之君搞事。

晋国的师旷傍上晋君周的大腿,差点闹得君臣不和。

卫国的这一位师曹则是傍上卫君衎宠姬的大腿,不断给孙林父捣乱。

师曹被伏身亡的消息传回“濮阳”之后,其他人还在迷糊的时候,受宠的宠姬组团找卫君衎哭诉。

多数的一国之君,他们宠爱不是夫人的女人,只是当成了好玩的玩具,可不会为了玩具在大事上乱搞。

卫国这一边,由于国君宠爱宠姬闹出来的事端挺多,甚至有过有了宠姬而灭杀正妻的恶劣事件。

卫君衎本就是要搞孙林父,已经发出讨伐的命令,作为第一个响应的师曹被伏击身亡,一下子坐实了孙林父的谋反。

闹到这种份上,哪怕有许多理智的人不想干什么,他们不得不动起来。

其实,卫国的多数权贵并未察觉到时局的改变,也就是哪怕晋国一直在东征西讨,先是侵占郑国三分之二疆域,后来灭掉了吴国一次,今次又对鲁国大动干戈,他们仍然没有进行过正经的讨论。

论事实的话,孙林父倒是有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只是他明知道局势变幻莫测还想将卫君衎驱逐,肯定算不上为国家负责。

孙林父还是等知道师曹被伏击身亡,才意识到事情脱离了自己的掌控,没有成功驱逐卫君衎就要变成真正的乱臣贼子了。

鉴于孙林父跟卫君衎的矛盾已经难有转圜,他的选项是扩大征召力度,另一边派人前往“新田”求援。

卫君衎的反应则是直接了许多,号召一众封臣带着私军到“濮阳”集结,随后带上大军亲自对孙林父实施讨伐。

不想坐以待毙的孙林父公开指责卫君衎深夜召唤入宫是要加害,一方面又不断联络平时交好的家族,另一方面不断派人去晋国求援。

征讨鲁国的晋军西返,抵达卫国的边境之前,发生在“戚”地的交战其实才到第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