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进击,再进击!(第2页)
“你们多伐木,用来制作冲锋木筏,届时堆满柴火顺江而下便可以威胁到下游的江面舟船。也可以拉起拦江的绳索。”楼令顿了顿,继续说道:“再来便是在大江北岸以及孤岛多布置弓箭手。”
那一边因为有一座江面的孤岛,导致孤岛左右两侧的河道变得比较窄,弓箭手能够直接威胁到河面上通过的楚军。
无论楚国或是吴国的水军,他们其实是舟的数量最多,船也仅是大一些的舟,实际上没有船壁,上面的人员都会暴露在远程攻击之下。
在当前,有成规模水军的齐国、吴国和楚国,他们最大的战船是一种“冀”。
这种“冀”的船身很长,宽度很窄,看上去就是一条放大版的舟。
大型的“冀”是两层结构,上面容纳参与交战的士兵,
而“冀”并没有船舱,等于就是哪一面都直接裸空,并且没有船帆这种部件,机动全靠桨手划桨。
智罃和士鲂上一次都有南下,知道楚国水军的水上载具是什么情况。没有楼令的嘱托,他俩有可能不会去拦截楚国水军,有明确指示可不能不干。
“我统率剩下的部队直逼大江沿岸,尽可能夺取更多的舟船,堵住可能增援过来的楚军。”楼令说完环视三位卿大夫,用眼神询问还有没有其它的什么问题要问。
楼令说的是堵住,可没有说会尝试渡江。
他们要是现身,收到消息的楚军高层一定会有动作,包括转移舟船以及进行布防。
晋国不是要扩张到大江南岸,没有必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非得渡江不可。
如果楚军没有防备,能够渡江的话,晋军当然会渡江。
换成会付出惨重的代价?那还是省省吧。
郤至率先站起来,带动智罃和士鲂一起站起来,他们无声行礼完毕没有重新坐下,直接迈步离席干各自的事情去了。
该说的已经说完,得到了实际的指令,继续待在这边干什么?肯定是赶紧做好准备,该干嘛就干嘛去啊。
作战方案很明确,两路的部队却不会马上开拔。
负责一项任务的人,他们需要先规划行军路线,也就等于需要派人探索。这些不用楼令去干涉,他顶多就是随时了解情况。
明明大军将分成三个部分,怎么只有两路大军?
因为楼令也会率军继续南下,所以跟郤至的行军路线一致。
那就变成楼令与郤至在等智罃和士鲂做好准备了。
毕竟,楼令和郤至的路线就摆在那里,可以顺着既有道路行军,智罃和士鲂要前往的所在没有现成的通道。
想要顺着原有道路行军,前提是沿途的桥梁没有被楚军破坏。
楼令和郤至需要等,更多是顾及智罃和士鲂不率军抵达位置,一旦在“邗”的楚军溃退或撤离,无法及时地进行拦截。
“他们太拖沓了!”郤至等了两天,直接坐不住。
“不算久。”楼令如实说道。
任务是临时下达,来到完全陌生的区域,可不就要临时做功课吗?
当地的环境太过复杂,到处都有溪流,每到一处溪流就要重新找狭窄处或是浅滩,真的是一点都快不起来。
这一边的溪流宽度不一,窄的地方可能一跃就跳过去,宽的地方则是有个二三十米的宽度。派出去的斥候,他们不光要找到路,并且还要判断浅滩能不能直接涉水泅渡,亦或是评估搭桥的难度。
“要是我们行踪暴露,打起来的难度可就不一样了。”郤至说道。
的确是那样,可是有什么办法?
从这里也就能够看出一点,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目标明确的同时,步骤不能太复杂。
事实就是那样,越复杂的作战方案,环节越多就会让出错率增加,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将可能导致整个作战体系崩溃,导致最后的战败。
有些统帅明明知道战场宽度足够,为了彰显自己的本事,他们老爱在不同的地点集结出规模不一的军队,再给偏师的主将划下条条框框。一般这么干的统帅,多数遭遇偏师失期,少数是被各个击破,落个一个装逼不成反被艹的结果。
什么是战场宽度?直接说就是交战地点的制约,有些地方道路通畅且地势平坦,有的地方则是就只能容纳不多的军队。
而作为统帅,必须在战前猜测敌我双方大致上会在哪里遭遇,或是针对攻取目标可容纳多少军队进行事先的判断。要不就会搞成兵力不足或是过分冗余了。
在七天之后,智罃可算通知能够出发。
大军在同一时间开拔,两天之后分成两个部分,楼令和郤至率军继续南下,智罃和士鲂则是率军西向。
他们在出发之前对匠人进行了重新的分配,比如郤至只负责帮“邗”解围,他麾下就不需要太多的工匠,可以临时借给楼令或智罃、士鲂所部。
继续南下的晋军,他们抵达“卑梁”附近察觉到正在撤离的楚军。
那就是晋军的行踪暴露,自知打不过的楚军毫不犹豫选择跑路。
“我们需要加快速度。”楼令之前有派出斥候队伍截杀楚军的传令兵和小股部队,像是成规模的楚军肯定是对付不了的。
郤至当然知道应该加快速度:“那就丢下辎重,只携带五日的口粮,大军直接强行军。”
他们不得不快,要不沿途的桥梁被破坏,重新搭桥就要浪费很多的时间。
另外一点,晋军到来的消息传到楚军的主力,甭管是“邗”附近的楚军有更多的准备时间,亦或是楚军将舟船挪到南岸,一样会对战局产生很大的影响。
楼令与郤至在“邗”附近分别。
自然是郤至扑向“邗”城外的楚军,由楼令率军继续南下了。
到“邗”附近之后,晋军与楚军就进入交战模式,双方先是小部队接触并厮杀,到郤至所部与“邗”之外的楚军主力对上;楼令统率的这一支部队,他们越是往南遭遇到的楚军就更多。
从楚军的分布和应对两种状态进行结合,楼令能够判断楚军之前并不知道晋军已经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