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玩起了心眼(第2页)

而能够爬上高位的人,最为起码就是不能有太多的黑点,并且还要能够扛得住事。

楼令随军向西的推进速度很平均,每天走上七十里的路程。

他们能够有那样的速度,得益于郤至所部西进期间开辟或维护了原本的道路。

其实,每一天能够走多少里的路程,真的就是取决于道路的状况。

有现成的通道,地形十分的平坦,一天走个百来里不会成问题。

要是变成爬山涉水,一天只走两三里地也不算太慢。

从地图上看,这个地点与那个地点只相隔几十里,真正走起来却是走了个几百里,简单就是因为无法走直线啊。

楼令率军来到巢国地界。

“这是巢国第几次被灭了?”狐雍总觉得有些搞笑。

大概是两年前,吴国灭了巢国一次,郤至西进期间第二次灭掉巢国,轮到楼令过来把巢国灭了第三次。

历经三次灭国的巢国,有多少公族幸存已经变得一点都不重要,他们举国上下只剩不足五百人,等再一次复国之后,国君也就是一个村长。

楚国给巢国的复国并不讲究,尤其是第二次帮巢国复国的时候,简单就是巢国哪一个公族率先前去拜访孙安,那人便是巢国的新君了。

孙安一点都不在乎正牌的巢国之君被晋军俘虏,更没有闲功夫给不到五百的巢人选什么样的国君,匆匆忙忙复立巢国就率军离开。

楼令等人并未在巢国过多逗留。

等他们出巢国的地界两百里开外,回援的子庚所部已经抵近到“柏举”百里之内。

楼令收到关于子庚所部的最后消息,里面指出楚国大批水军出现,子庚所部在靠近云梦泽的地带渡江来到北岸。

在当时,楼令所部与子庚所部的相隔距离大概是三百八十里。

不到四百里的路程?当地是平原的地形,只要楼令愿意追赶,完全可以趁子庚所部在渡河给追上。

毕竟,子庚所部可是有个七八万,渡河作业怎么都需要耗时十天左右。

十天啊?赶一些一天走个百里,楼令所部四天左右就能够抵达楚军的渡河地点了。

“我们无法与中军佐即时通讯,通讯延迟超过十二天。”楼令知道有对子庚所部半渡而击的机会,只是风险有点大。

所谓的风险是,郤至通知楼令的一个消息,先前有一支大约三万的楚军从“郢”离开,楼令派出去的人手并未查找到那一支三万楚军的动向。

深入楚国腹地,失去对一支三万楚军的行踪掌握,便是最大的风险。

“只要楚军肯正面交锋,我们完全有能力正面击败他们。”狐雍说道。

消灭子庚所部对晋国来说重要吗?事关晋国接下来有没有可能长期占领“郢”,以及夺占更多的城池与土地,当然会显得很重要。

哪怕是晋国没有占领“郢”和夺占楚国更多疆域的想法,歼灭或重创子庚所部,一样对晋国显得无比重要。

可是……,一旦楼令这一支部队完蛋,他本人也跟着完蛋,对晋国可能会出现颠覆。

什么颠覆?晋室取代周室是楼令一力推动和执行,他要是死了的话,政策会不会被继续执行下去呢?

然后,晋国的卿位家族能够保持最低的和睦,一样是楼令在进行震慑与调和。他一死,晋国会不会乱起来,又该是乱得多么严重?

晋国面临着一个天大的事实,谁是一国之君都无所谓,就是缺不了楼令。

这种现象在郤武子在世时期就很明显了。

没有楼令的一再调和,老牌的卿大夫就不想着开疆拓土,眼珠子全盯在同为卿位家族的对方身上,时时刻刻都想找机会将对方给吞掉。

那就是晋国卿大夫最大的毛病,极度需要一名能够调和的人居中。

原历史上,晋国内部有能力调和的人,他们一样死盯着同僚,结果就是晋国几年就要内乱一次,搞到跟楚国打了一百多年的争霸战争,最后也因为内乱而闹得分崩离析。

“你……”楼令本来是想询问狐雍有没有把握对子庚所部执行半渡而击,只讲出一个字又闭上嘴巴。

很明显,狐雍没有那个能力,极可能将楼氏的两个主力“师”给消耗干净。

那是楚国很经常实施半渡而击的战术,子庚明知道有境内有晋军的存在,不可能没有做相关的预防措施,乃至于挖好陷阱等着有一支晋军前去送死。

得到机会的楼令先是犹豫不决,后面自行放弃。

“说到底,我们没有水军,面对水军有绝对优势的楚军,半渡而击根本不可行。”楼令觉得自己的犹豫不决简直是昏了头脑。

事实不是那样吗?己方没有水军,敌军掌握水道的绝对控制权。

这样一来,敌军完全具备可进可退的能力,去进攻的进军有机会渡江也不敢过去。

晋军不具备自由来往的实力?除非楚军就是非渡江不可,要不然他们随时都能够躲在大江南岸。

那么,楚军有非要过江的理由吗?

若是“郢”没有陷落,子庚确实是非率军过江不可。

这不是“郢”已经陷落了吗?子庚失去了必须过江的理由。

楼令并不知道自己的放弃,让前去实施攻击的晋军逃过一劫。

子庚敢渡河,他们确实是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包括从“郢”撤离的那一支三万楚军埋伏在渡河地点不远的云梦泽地带,只要有晋军过去,想走可就不容易了。

在后面,楼令从斥候的禀告中察觉到一些端倪,比如楚军先前还挺着急,两天后的渡河作业变得不急不缓。

那肯定是有楚军在盯着楼令所部,子庚发现楼令所部没有异常动作,刻意等着楼令发现楚军在渡河加快行军的速度。

发现那一点的楼令,他一方面降低了行军的速度,另一方面派人联络在“郢”的友军。

“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武,他们在‘郢’完成了会合,全军接近七万。”楼令稍微顿了顿,继续说道:“新军将与新军佐统率五万大军正在朝‘郢’急赶,不出意外在十五天之后会抵达‘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