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前无古人(第2页)

公子罢的得势不是最近,他在楚共王时期就很活跃,楚军惨败在晋军手里两次,他都要负主要责任。

再来说子庚,不用算上楚君招的身死,仅仅是他担任令尹期间都城陷落,消息被确定之后就应该马上自裁谢罪了。

子庚确实进行过表态,他一定会自裁谢罪,只是恳求众人给予时间来夺回都城。他会在夺回“郢”之后,自己到城门外自裁,再挖坑埋在城门进出口任人践踏。

死后没有陪葬品,还要任人践踏?这可是比死了更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对贵族来讲更是被彻底钉上耻辱柱!

做出那种承诺的子庚没有被逼着马上自杀,可是完成践诺之前也别想获得多少尊重。

“我们现在有能力夺回都城吗?”子庚看到在场的人都在摇头。

公子黑肱很实在地说道:“除非晋军的主力撤走……,要不然我们根本无力夺回。”

“晋军一定会撤走,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公子比说道。

公子黑肱和公子比乃是楚君招的弟弟,也就是楚共王的儿子。他俩之前是比较边缘的人物,随着楚君招的死亡,一定会增加政治地位。

明明血统摆在那里,怎么要等作为国君的兄弟死亡,才显示出政治上的份量?

那是作为国君的兄弟活着,他们可能威胁到君位的稳固。

等到了侄子在位为君之后,他们会变成侄子的后盾。

那也是楚国的特殊国情之一了。

公子比说完,好些人用怀疑的目光打量起了子庚。

怀疑什么?他们怀疑子庚在逃避啊。

只不过,没有外力的介入,单靠他们确实是没有能力夺回自家的都城。

“我们亡国必定会震动列国,可是……我们唯一的盟友已经被驱赶到遥远的西边,有实力襄助的齐国、宋国恐怕不敢介入。”子庚说道。

很多话让子庚来说会像是在逃避,要命的地方是他说得全是大实话。

春秋时期的楚国只有一个真正的盟友,那便是秦国。

楚国与秦国的结盟是出于地缘上的考虑。

说白了就是,楚国与晋国是竞争对手,秦国与晋国是死敌,他们有走到一起的需要。同时彼此在利益上没有什么矛盾,相反双方有共同的追求。

楚国君臣有进行过复盘,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正是秦国被灭,残存的秦人躲到遥远的西边,作为楚国衰弱下去的节点。

什么意思?

如果秦国可以威胁到晋国,起码晋国不敢将所有力量投放到楚国这一边。

所以是,晋国不再被秦国所牵制,有了余地对付中原列国。

等晋国解决了中原列国,楚国一下子就要在竞争中落到绝对的劣势。

因此秦国不止对楚国显得很重要,对于中原列国来说一样扮演着很关键的角色。

楚国君臣的推论过程出错,结果却是对的。

的的确确是秦国被楼氏驱赶到遥远的西边,晋国才对楚国真正发力,后面来自中原列国的不稳定因素也一个接着一个被晋国解决。

所以说,秦国不再具备对晋国的牵制,的确能够看作是历史的一个拐点。

许偃不是单纯想要拆台,有些话不得不讲而已,说道:“我们不是没有争取过齐国,可是齐国的反应很平淡。他们之前不敢介入,现在更不敢介入;宋国主动靠拢向我们,可是……我们拒绝他们帮郑国夺回失地的建议,明知道晋军会兵逼‘商丘’而离开。”

宋国君臣确实拿出帮郑国光复失地的建议,期望以此拉拢到郑国,形成以楚国为核心,宋国和郑国全力配合楚国与晋国对抗的格局。

楚国、宋国和恢复疆域面积的郑国,三个国家要是精诚合作,的确有很大可能性扛住晋国,使得僵持的局面出现。

宋国君臣的设想具不具备可行性?简直是太具备了。

然而,宋国君臣搞错的事情只有一件,连续损失惨重的楚国没有信心再跟晋国正面对抗。

“我们即便是留在宋国,有信心战胜多达二十万的晋军吗?”子庚问出了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

许偃一下子变得没话说。

那的确没有错,楚国君臣现阶段根本不敢正面挑战晋国,搞得连捣乱都要偷偷摸摸了。

要说的话,楚国君臣想着优先解决吴国,能够说是错误的吗?恐怕是不能的。

如果晋国由其他人来说了算,晋军支援吴国是一定的事情,只是奔袭楚国都城的事情很难发生。

并不是没有卿大夫会那么想,主要是不敢那么做,哪怕是敢做,也要有愿意配合的卿大夫。

这一次不是楼令亲自南下,换成其他卿大夫,甭管是谁担任主将,作为主将怕被卖掉,得到命令的卿大夫不愿意执行,计划要怎么实施?

而楼令亲自南下,郤至相信楼令这个好哥们。

他们一个敢想也真的下令,另一个利索地将事情给办成了。

子庚说二十万晋军,哪来的二十万晋军?

当时,晋国的中军和新军在讨伐鲁国,对鲁地的用兵规模约是七万五千;晋国的上军驻扎在“虎牢”周边,郑地北部、西部和南部都进行了集结,总兵力约是八万左右;别忘记晋国还有下军没有出动,并且晋国本土还有余力征召部队。

真要是楚军选择在宋地与晋军交战,晋国可以一再增兵,必须让楚国这一边料敌从宽。

比如说,一旦楚军被晋军困住,晋国会放弃歼灭楚国的主力吗?恐怕不会。

这样一来,晋国从本土调动军队参战,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到时候,楚军和宋国恐怕真要面对举国动员的晋国了。

有可能会那样吗?简直是太有可能了!

楚国和晋国为什么会成为两大超级强国,简单就是两国君臣的魄力非比寻常。

那个时候的楚国君臣笃定不会待在宋国,完全是他们将心比心,认定那样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说什么都不可能放过。他们都有那样的决心,晋国君臣不会有?

“别再纠结以前怎么样,还是赶紧决定接下来该做什么。”公子黑肱非常不悦地说道。

子庚稍微沉吟了一小会,说道:“无论西北是否动员,做好了抵抗晋军的准备,我们需要派人前去传达誓死抵抗的指示;我们现阶段很难与晋军正面对抗,可不可以转道南下攻击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