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全无顾忌,巴国入场(第2页)
那样一来,汉江平原和南阳盆地一定是生活着数量不少的楚人。
这一次,晋军直插楚国都城圈子,实际上并未爆发大规模的战役。
晋军对“郢”外城墙的夺取是一鼓而下,城内也没有爆发太激烈的交战,后面攻打宫城受限参战兵力数量,打得很惨烈没有错,死伤数量却是有点少了。
由于晋军先期是直奔楚国都城而来的关系,其它区域也就没有晋军的存在。
等楼武率军从郑地南下那一会,其实汉江平原的楚人在得知都城陷落就展开逃亡了。
那些逃亡的楚人并非事先约定,基本就是一群无头苍蝇,来回转悠的人不少,好些奔着南阳盆地而去,更多散进山林之中。
当时的士鲂手里只有一个“师”的兵力,他很聪明地选择要道设立关卡,要不然后面哪有二十万楚人给晋军去抓啊。
楼令来南阳盆地,一路上看见不少正在逃亡的楚人。
这些从南阳盆地向汉江平原跑的楚人,他们即便抵达汉江平原也会被集中控制,上了分批送往晋地的名单。
如果楚人向西边逃,只要晋国夺取楚国西北部的决心不变,他们一样不算逃出生天。
中行吴率先反应过来,霍地站起来:“我先去部署关卡拦截楚人。”
再不设卡,楚人可就要跑光了。
巢国一开始有个将近两万的人口,轮到楼令再次去灭掉巢国,怎么全国会变成不到五百人口的国家?简单就是因为几次战乱让多数巢人展开逃亡。
邯郸旃愣了一下也反应过来,向楼令告了个罪,去干同样的事情。
这些晋国的卿大夫就没有想过会不会激得楚人反抗。
其实,他们还真不用担心。
有实力抵抗的楚国各个家族龟缩到城池里面。
展开逃亡的楚人,他们很难形成一个组织,出现反抗也是被成建制的晋军纷纷消灭的下场。
乌合之众为什么是乌合之众?其实就是输在制度上。
哪一天挂名正规军却被乌合之众摁着打,只能说名曰正规军却在制度的执行上已经彻底烂掉了。
楼令等了约两刻钟。
在等待的期间,楼令翻阅了汇集上来的战报。
可能是事发突然的关系,无论中行吴还是邯郸旃,他俩打得都挺乱。
那种乱是什么情况?大概就是不存在主线,有点碰到什么事再临时处置的意思。
其实,乱就对了。
他们有卿大夫的身份,家大业大可以平时管着不少人,问题是缺乏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经验啊。
人与人之间存在区别,作为一名将领可以统率的军队数量一定存在上限,多数将领麾下有个三万就算达到上限,他们还能被称为良将;有的将领统兵上限可以达到十万,到这份上可以称为帅才;一旦有能力指挥数十万人的交战,他们便是帅才中的良帅;人类历史上有能力指挥百万大军的人,两只手指其实数不完。
邯郸旃和中行吴缺乏经验,他们接到命令过于突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作战计划,能不走一步算一步吗?
“难怪两个月过去才进军到汉水中游了。”楼令说完看向楼武,问道:“你一路过来顺利吗?”
楼武待了那么久的时间,可算第一次开口讲话:“回父亲,我……感觉还挺顺利的。”
当然会有战报送到楼令手上,只是并不那么详细。
楼武这边遭遇的情况跟中行吴、邯郸旃不太一样。
从哪里北上,走什么路线,楼令事先给楼武进行好了规划。
在走之前,楼武还拿到了一大批盖上楚君印玺的工具,他利用这些工具来劝降,其实是成功让不少城池不战而降了。
不是那样子的话,从汉江平原北上的楼武所部,怎么可能快速抵达南阳盆地呢。
要知道一点,从“郢”到“下阴”都算是汉江平原的地界,而汉水两岸的城池极多。
真要是楼武一座又一座城强攻过去,不可能两个月内打穿,可能攻下一座城池都不容易。
“他们慑于父亲的威名,没有进行抵抗的决心。”楼武不是在拍马屁。
楼令有点困惑地说道:“这不对吧?”
在来之前,楼令就已经奇怪怎么独独楼武所部会有大批楚国贵族投降,其他人……从作为中军佐的郤至,到担任新军佐的中行吴,他们可没有碰上这种好事。
“孩儿给予了警告,一旦抵抗战败,会让他们为楚君尽忠。”楼武说道。
其他人来讲那句话,楚人再害怕也不会相信。
楼武来讲就不一样了。
那是楼武参加了好几次对楚军的战役,干过不少次全歼冥顽不灵楚军的操作,还真的是一个不留都干掉。
另外,楼武还有一个好爹,犯下再大的事情,有人可以帮忙顶着。
那样一来,楼武警告楚国贵族抵抗会死全家,他们敢不信吗?
“畏威而不怀德,有小礼而无大义。”楼令有点懂了。
论现在或以后的楚人,确实大多数掌权者就是那样。
两刻钟过去,邯郸旃和中行吴像是约好了那般,前后脚回来。
“这一边的人,可能比‘郢’还要多。”中行吴之前其实不想一路攻过去,抱着能拖就拖的想法。
想来邯郸旃也是一样。
毕竟,付出伤亡是自家的,打下之后能够获得的好处未必有多少。
现在不一样了啊!
他们攻克一地,不止能够获得四成的人口,还可以搬光当地的资产。
这种利益的驱使下不拼命,到什么时候才肯拼命呢?
尤其是邯郸旃,他现在比谁都更敢拼命。
邯郸旃蛰伏了那么久,成了卿位家族中的垫底。
那是邯郸旃对局势的预估出现错误。他原以为郤氏会跟哪一个卿位家族干起来,哪里能想到栾氏、韩氏被灭得那么快,其余卿位家族损失不大,更有楼氏横空崛起。
因为预估错误,所以不止邯郸旃成了笑话,邯郸氏的蛰伏更是在脱离时代潮流,闹得晋景公时代实力不差的邯郸氏,到了晋君周时代沦落到在中等家族都算不上最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