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忠诚 作品

第850章 作为负累的吴国,要之何用?(第2页)

晋君周当然有想过这一层。

“盘踞在‘鸠兹’的楚军约是四万,周边定然还有楚军。”楼令问晋君周:“我们若是出兵助战,该派多少军队过去?至少需要三万,而这三万大军可能长期内会陷在吴地。”

最重要的一点,出动三万晋军去救援吴国,谁愿意去?

可不光楼令知道去了可能无法回到大江北岸,由于楼令一再强调水军的重要性,各个一家之主很难不知道过得去回不来的风险。

那么,抽调三万大军,到底要抽调哪些家族的兵力?然后由谁统率救援大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楼令倒是知道好哥们郤至得到命令会执行,可是一点都不想将好哥们往火坑里推。 让楼令亲自去?这根本是不可能!

其他在楚地的卿大夫,他们多傻才肯去?

所以了,楼令很诧异道理那么简单,为什么晋君周不愿意明白。

要是晋君周非要出兵救援吴国,该让楼令认定是抱着不良的用意了。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晋国这一边都还有一大帮烂摊子,不单单是要镇压一再反抗的楚人,也要防着东出的巴国。

楼令又说道:“吴军无法夺回‘鸠兹’失地,楚军不敢深入吴地。吴国的作用已经发挥出来了,不是吗?”

简单来说就是,晋国也需要把握时机,趁着楚军没有反扑,尽最大可能创造统治楚地的基础。

能够牵制一部分楚军的吴国,他们确实是发挥了晋国想要的作用。

晋国扶持吴国就是为了牵制楚国。

吴国每一次有难都要让晋国倾力相助,要变成因为晋国在乎吴国而被楚国牵制了。

这些道理晋君周都懂,作为一国之君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其中包括维护颜面。

“不能救援吴国吗?”晋君周问道。

楼令只说两点:“救援吴国,出动的兵力不能少于五万;一旦大军去了大江南岸,恐怕短期内需要一直待在大江南岸了。”

有另一个事实楼令没有说。

自己一大摊子事的晋国,抽调五万大军会显得很吃力,真将五万大军抽调走,控制楚地的力度势必会降低,不止会让楚地的治安状况变得糟糕,甚至可能会出现颠覆性的后果。

“那……,寡人还是在吴君来之前返国吧。”晋君周不是一个执拗的人,能够听得进劝。

经过这么一件事情,晋君周也明白了一个事实,晋国的的确确需要建设水军,要不然去大江南岸会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我们在哪里打造舟船和训练水军?”晋君周之前没问过。

楼令早有打算,说道:“可以分布两个部分,分别在汉水以及大野打造舟船。”

“啊?”晋君周可以理解在汉水打造舟船,没想到还有大野的事。

汉水其实是一条大型水系,当下全段适合舟船通航。

只是,汉水并不直接与大江连接,需要通过其它水系进入大江。

晋国不是占领了鲁国的西部吗?

济水的源头有两个,其中一个就在鲁地的大野池。

这个大野池什么时候形成已经不可考究,它的面积比吴地的五湖要小约三分之二。

晋国所占领的鲁地,包括对大野池的控制。

几次从大野附近行军而过的楼令,明确知道大野周边不缺乏森林,能够就地取材来打造舟船。

当然了,主要是舟船的用料不用刻意讲究,要不然真不是一棵树就适合当成材料。

晋国现在需要的事情是累积舟船的数量,前期打造出来的舟船一定会是训练期间的消耗品,不用刻意在乎质量。

在那个打造的过程中,什么样的木材更适合用来作为材料,经验会得到积累。

等晋国有了经验,自然会知道应该集中寻找哪些材料,用来打造舟船了。

根据楼令所知,楚国或吴国对于打造舟船的材料没有讲究,几乎是伐什么木头都会被用于打造舟船。

楼令想要积累经验,肯定不是走楚国或吴国的路线,追求着打造出大型的战船。

“大野直通济水,济水有出海口。”楼令进一步解释道:“大野风平浪静,极其适合我们从无到有训练水军。”

晋君周对那些完全没有概念,只能是楼令说什么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