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家族之间正确的相处模式(第2页)
楼令对郤至跟郤杨当众“密谋”的行为多少还是会有些傻眼,尤其是能够猜到郤至在跟郤杨说什么。
没其它别的,事关楼氏与郤氏的交易而已。
智罃和士鲂控制不住也凑到了一块。
他俩要搬家到楚地,有魏氏能够在前面顶着,于智氏和彘氏都是好事。
只是呢,智罃和士鲂都明白一个道理,很多事情起初看着好像挺不错,不用多久却要显示更大的弊端了。
因此,智罃和士鲂需要紧急商议,包括真让魏氏过来该怎么进行制衡。
明明在制定国策,掌权的卿大夫却有几百个心眼,瞅着就是一群魑魅魍魉?
这样其实就对了。
越是制定重要的国策,一定事关利益的分配,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才算正常。
真要有人表现得大公无私?其他参与者只会更加警惕。
会不会有真正大公无私的人?那肯定有。只是……,这样的人在数量上注定会非常少。
中行吴很想趁机跟楼令蛐蛐几句,奈何互相之间的座位有点远。
作为会议的召起人和主持者,楼令完全没有制止他们的意思。
说出来可能会显得搞笑,可是像他们这种地位的人当众密谋,才是对彼此之间的尊重。
他们是在算计魏氏吧?
可是,难道不是魏氏也得到了机会吗?
要是魏氏举族迁徙到汉江平原,有魏氏二十多万人口,能够填满汉江平原了。
很现实的情况是,魏氏愿意迁徙,有再大的决心,他们不可能一次全部迁徙过来,起初必然会在晋地留有退路。
这是自然。
越是家大业大就越赌不起。
有了家业仍然敢赌,讲事实就是很有魄力了。
楼令假设魏颗愿意带着魏氏迁徙到楚地,可不光以地置地那么简单,一定会有其它的条件。
毕竟,魏氏愿意迁徙就是放弃祖业。
那可是放弃祖业,炎黄苗裔都清楚要有多大的勇气。
卿大夫们再是霸道,的确不能一开始就逼迫魏氏全部迁徙到楚地。他们真要那么干,可能激起魏氏的反抗,也会让其他家族产生极大的恐惧感。
几个卿位家族确实已经跟其他家族在实力上形成断档,可并非所有事情都是看实力。
拿楼令觉得智罃很烦都要忍耐来说事。
楼令要是真的对智罃完全不管不顾,家宅还能安宁吗?
同在晋国吃了那么久大锅饭的贵族,不说互相进行联姻,很多家族有着亲戚的关系。
单独一家对一家会很好办。
涉及到太多的家族,总是要讲点人情世故,一点人情世故都不讲要把自己搞成孤家寡人了。
而人作为群居生物,历来最痛恨以及排斥背叛。
所以了,卿位家族是很强大没有错,不能因为强大就为所欲为,一样要顾及人情世故,真无法随便划拉一份名单,强制那些家族进行迁徙。
士鲂低声说道:“郑地和鲁地肯定是要迁徙。”
“总之会比从本土迁徙家族更加简单。”中行吴说得也是人情世故的一部分。
他们到现在都没有将郑地的贵族当作自己人,更不会在乎鲁人会是什么感受了。
“从郑地与鲁地迁徙家族过来?郑人其实还算好,鲁人敢于面对楚人?”郤至怎么就不相信呢?
不能说郤至对鲁人的评价刻薄,同样不是刻板的印象。
近百年来,鲁国的各个家族只在内斗和对战小国期间才有高光时刻,其它时候只能说表现极度拉垮。
有太多内斗内行以及对外无能的表现,怎么可能被看得起?
“如果鲁人不是归于鲁国贵族统治,用起来会很顺手。”楼令不是要跟好哥们抬杠,只是讲述一个事实。
楼令讲得是真的。
不是底层的鲁人不好,真就是鲁国的高层太烂了。
郤至怪怪地瞅了楼令一眼,想说什么又没说出来。
作为郤氏之人,讨厌鲁国是他们的一种正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由于郤氏讨厌鲁国,治下有鲁国出身的人,历来没有获得证明自己的机会。 楼氏是一个新兴的家族,再因为是楼令当家,远比其他家族更重视不拘一格降人才,基层有着不少来自列国的人。
那些被楼氏提拔起来的人,绝大多数就是战败被俘的列国之人,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获自由,不想回国受苦,选择留在楼氏效劳。
要论来自哪一个国家的人服从度最高?真的就是来自鲁国的人了。
该怎么说呢?只要肯给鲁人一个铁饭碗,他们的忍耐度和执行力,真的是太高啦!
“怎么补偿我家?”郤至问道。
鲁国是楼令率军灭掉,并且还占领了泰山以北的鲁地。
郤氏也参与了啊!
既然要将鲁地的人口视为可分配资源,很多东西就要算得清楚,没有让郤氏白白蒙受损失的道理。
楼令跟郤至已经说好了初步的商定,其他卿大夫并不知情,有些话就是讲给其他卿大夫来听的。
这不,中行吴立刻说道:“自然需要补偿。”
不是中行吴能够来做这个主,跟他提议从鲁地迁徙走人口的关系更大。
楼令对鲁地的处置权最大,他考虑的处置手段是在鲁地划出更多的地盘给郤氏。而楼氏则是分配到更多的人口。
能够获得的人口是来自哪里,对于楼氏没有太大的讲究,只是不能缺了应得的那一份。
郤氏是真心排斥鲁人,导致郤至一听说可以分配到更大的土地,没有丝毫犹豫就认可了下来,只差跟郤杨商议出结果,再给楼令最终的答复。
怎么回事?
再怎么说,郤杨才是郤氏之主,楼令不该直接跟郤杨商量的吗?
那是,之前郤杨没有到楚地,他来那一段时间到处走动,没有给楼令来好好商议的机会。
由于是中行吴率先提议从鲁地迁徙人口到楚地,可不就粘了锅吗?他也就需要进行付出了。
若是中行吴没有丝毫判断就随意提议,蒙受损失就是活该。
同理,有所盘算的中行吴,他的提议被通过,能够因此获得什么利益,算他就该去获利。
一阵商议下来,初步达成共识。
晋国会从本土、郑地和鲁地迁徙人口到楚地,魏氏不反对就由他们充当汉江平原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