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展望未来(第3页)

“应该是郤氏先动手了。”楼小白比较笃定地说道。

楼令该说什么?他是郤杨和郤耀的老师,一再相处下来,哪能看不出郤杨和郤耀是郤武子和郤至的翻版?

人的个性可以矫正,只是需要一直盯着。

楼令可以教导知识给郤杨和郤耀,也能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可是,真不是老师愿意教,学生就愿意学,学了愿意执行啊!

非常现实的事情是,楼令不可能一直盯着郤杨或郤耀,更无法决定郤氏到底要执行什么计划。

真要是楼令管得多又宽,信不信郤氏的其他人先跟楼氏翻脸?

再者说了,学生总有出师的那一天。等学生出师之后,老师就更难管了。

楼令跟楼小白讲了巴蜀以及西域的事情,特别提到探索西域寻找良马的重要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夏大地不缺马,只是并没有太好的马……,不对,不是没有太好的马,主要是没有适合用来组建突骑兵和重骑兵的良马。

北边草原上的马,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很好的种类,什么都愿意吃,耐力还非常好。可惜的事情是负重真不行,撑不起突骑兵,更别说作为重骑兵的坐骑了。

真要是晋国新近分封列国的大战,楼令的一些科技会解锁,比如将火药投入战争。可是……,拥有骑兵对楼氏来说还是显得至关重要,一样会有需要突骑兵和重骑兵的战场。

当然,可能不是那么需要重骑兵,突骑兵则是一定要有!

看看欧陆的历史就能够知道,各方已经在玩火枪对射,骑兵还是具有左右一场战役胜败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内燃机发展到可以制造装甲车和坦克之前,乃至于高速坦克被研发出来之前,骑兵的存在仍旧可以在军事领域发光发热。

西域那个地方有好马,用来组建突骑兵无比合适。

汉武帝为了获得西域良马愿意丢进去十数万大军?现阶段的楼氏不用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该讲的事情楼令说完,剩下需要楼小白去自己消化。

等楼令来到“雍”的第六天,他们才出城前往对敌前线。

以地理位置,义渠盘踞在秦地的北边和西北边。

那还是楼氏先吞并了林胡,要不然秦地的北边要加上一个林胡。

“先视察前线,回来再看一看安置与农耕情况。”楼令多少算是给楼小白开了小门,要是秦地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留给楼小白赶紧处理的时间。

楼小白听得苦笑说道:“那多谢父亲了。”

其实,楼小白清楚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只不过那是他所能够做到的最好了。

出“雍”来到泾水之边,他们再沿着泾水向北而行。

大军出征沿着水系是很正常的操作,主要是方便大军进行水分补充。

这么说吧?

超过三千人的数量,队伍之中有战马、骡子之类的大型牧畜,日常对水的消耗会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耗干一条小溪只能说寻常。

部队被困山头,依靠一个泉眼来让数千大军坚持数个月之久?真就演义作品敢这么来写或演。

军队的数量一旦超过一万,水源就会变得比存粮更需要得到重视,没有粮食还能坚持个七天以上。以封建时代的军队素质,彻底失去水源补充的三天之内,不是哗变就是自行溃散了。

而想要维持大军的用水,绝不可能依靠挖井,沿着有充足水源保障的水系边上,成了一种不得已之下的选项。

所以,大军的数量越多,日常的水消耗更大,行军路线真不能乱来。

这也是敌我两边大致上会选择什么路线行军,双方会很好猜到的理由之一。

更是各个文明在修筑城池或村庄来选择聚居点,优先选在某水系边上的原因所在了。

在进入堡垒分布区域的时候,楼令只是简单地巡视了一下后方的几个兵堡。

楼氏所修建的兵堡跟春秋时期当然不一样。

春秋或战国时期修建屯兵设施,大致上就是打造聚居点,乃至于跟村庄差不多。

什么叫跟村庄差不多?简单来说就是外围设上一道篱笆或围墙,军事驻扎用途就加上一些岗哨或箭楼,核心所在只有用来居住的建筑或囤积粮食、水、兵器的库房。

楼令效仿了南北朝时期的邬堡,也借鉴了西方文明的城堡款式,一座小型兵堡很难五脏俱全再防御设施完善,到了中型兵堡就是一座要塞。

“小型兵堡屯驻二十人,中型兵堡屯驻百人,大型兵堡可以屯驻三千人。”楼小白知道可以不用介绍,还是说道:“到目前为止,一共修筑了六百二十一座小型兵堡,有二十七座中型兵堡,大型兵堡已经筑成三座。”

在当前,后方的兵堡都是不满员的状态,许多被用来给前线退下来的伤员和轮换人员当驻点。

所有的兵堡,不管它是小型、中型或大型,一概都是楼氏针对义渠建立的防线,大型兵堡则是作为枢纽的作用。

“儿子听说,范氏所有的兵堡加起来,数量不足三百?”楼小白多少带着邀功的意思。

楼令皱眉说道:“不要跟差的比。”

范氏差吗?对比其他家族或国家,他们可一点都不差。

可……,这不是楼氏更强嘛。

楼令搞出了那么多工具,培养了不少能够信赖的中基层管理,兵堡推进战略要是跟范氏一样或更差,算是二十多年白忙活了。

出征在外跟待在家中绝对不一样,越是在对敌的前线,差距就会愈加明显。

前线的将士得知楼令过来,原本不低的士气变得更为高昂,纷纷猜测是不是要对义渠人来一波大的。

那不止是宗主亲自过来,外人知道楼令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自家人肯定更为笃定。

来到前线的楼令,有机会肯定想对义渠人来一波大的行动,取决的则是义渠人给不给这个机会。

“不用封锁我过来的消息。”楼令吩咐了下去,只等着看义渠首领魄力能够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