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前所未有的高效
目前的晋国属于是武力过剩,生产力与金融跟武力匹配不上的尴尬境地。萝拉小税 已发布最歆彰劫
主要是晋国新设了“羡”的这个阶层,期间需要频繁用兵,导致各个家族一再增加“羡”的数量。
其实“羡”的增加真对各个家族增添了很大的负担,本来只需要生产,赋予了参与征战的职能,武装起来就要花费极为庞大的物力。
一开始的时候,很多家族措手不及,搞到连让家族纳赋的“羡”保证人手一把武器都办不到,别说是发放战袍了。
因此,晋军一度沦落到跟秦国差不多,战场上的晋军多以白衣或灰衣为主色调,反倒是身穿红色战袍的将士变成少数。
身穿红色战袍纳赋,不一定是“大夫”、“士”或“徒”的阶层,只不过一定是他们占了多数。
所谓的白衣或灰衣,它们只是保留了麻衣本来的颜色,制衣前后没有再刻意染色。
至于不说五颜六色,主要原因是染色成本比较大,普通人哪来那么多颜色的衣服。
如果颜色亮丽?那绝对是染色,还花大价钱进行染色了。
设立“羡”这个阶层已经过去了很久,仍然有不少家族无法武装齐配,包括武器没有配足,战袍的颜色未能统一。
毕竟,每一个家族的财力都不一样,他们也有各自无法解决的困难。
以为由国家来统一武装就会变得一样吗?哪里可能的事情嘛。
后人拍摄影视作品,很诡异的就是一个国家或势力的军队,看上去有制式的战袍和武器,乃至于连士兵都全员披甲。
必须说清楚的情况是,春秋战国、两汉、隋、唐等……朝代,在春秋战国期间各国的军队从未形成装备制式化,也不是每一名士兵都有颜色一致的战袍;两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倒是让战袍出现制式化,武器一样无法形成制式化;披甲率最高的时期是西汉和两宋,强如隋或唐的披甲率,隋朝的披甲率约是百分之七十,唐朝只有百分之六十。
知道西汉的恐怖吗?军队的披甲率不是百分百,而是超过了百分百!
两宋的披甲率不输给西汉,只是赵宋的战绩不配与刘汉的战绩相提并论。
另一项要说的事情是,两宋的富裕是建立在万万税之上,也就是看似国家很有钱,底层的生活状况没有多好,更是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战绩。
说到披甲率,晋国那么多家族,暂时只有楼氏的披甲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再来就是郤氏的百分之六十,其他家族不存在披甲率超过百分之四十的情况。
很诡异的地方在于,楼氏的“羡”在披甲率上要比“士”和“徒”更高。
那是“羡”由家族来武装和提供后勤,而“士”和“徒”什么东西都要由他们自己准备,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别。
其实可以说得更直白一些,楼氏作为一个家族很富,治下的贵族或准贵族不是没跟着一块发家致富,碍于他们原先的基础有限,形成的既定落后。
不难理解的,基础不一样,发展的速度自然不会相同。
那些基础条件比楼氏好的那些家族,他们则是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无法像楼氏一再创新,自然就被楼氏弯道超车了。
三年,在这三年之内,晋国的各个家族将会以一个卿位家族为首在楚地轮流驻军。
为了能够减短后勤的供应,以及三年之后发动横扫列国的战争,楼令提出在郑地大肆开荒的建议。
模式就效仿殷商,组建专门的奴隶军团,只是那些奴隶军团不承担作战任务,安排去开荒与耕作。
那种模式只需要数量不多的军队监视和充当监工,各种体力劳动让奴隶来干。
本着开发出来一定会持续利用的原则,到时候开发成熟的土地还不知道会归属于谁,事先也就要做好义务与责任的分配。·y,p/x?s+w\.,n\e_t~
“当然是君上和想要南下定居的家族出大头,我们顶多就是进行配合。”士匄说得那个叫理所当然。
晋君周听了非但不能摇头,还要点头表示认可。
没有完全礼崩乐坏的年代,秉持的就是谁出力谁得好处,没有不出力又占绝大多数好处的道理。
要进行军屯的区域在郑地和楚地,对吧?
晋君周已经摸清楚情况,笃定取代周王室之后会迁都,超大概率就是迁到“洛邑”那一边。
那么,晋君周是不是应该提前布局,例如强制一些封君迁徙人口南下,进一步转移产业呢?
当然不是说晋君周猜到几个卿位家族会抢夺公族封君的封地,只是提前的一种未雨绸缪。
与此同时,晋君周可是看到了周王室的教训,大闹给闹到不可开交也不允许自留地太小,起码不能小于当前晋国的三分之二。
可以预见的情况就是,卿位家族都会带上名下的封地建立封国,晋君周将会尽最大可能咬更多的土地,另一方面则是将更多的郑地或楚地、三戎之地纳入王室的直辖。
这样一来,承担军屯的更多义务与责任,在还讲道理的时代,话语权肯定会更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士匄那样说,跟范氏当前遭遇的困境关系极大。
换成范氏有很大的余力,会让士匄拿出不同的说法,比如郤杨正在讲话的核心用意。
“我家可以出大力,只是出了力气,是不是应该享有开发后的权益?若是我家开垦的土地,该不该在日后分配到我家名下?”郤杨所讲的就是郤氏的诉求。
也就是,谁出最大的力气,合该由谁享受成果的大头。
晋君周听了还是点头。
出多少力气,不说拿到全部收益,起码得失比例不能太夸张,要不然谁还愿意出力?
“中军将有什么安排吗?”晋君周将难题丢到楼令这一边。
而楼令既然拿出军团计划,肯定是一开始就在利益分配上做好了一定的规划。
“与诸位所提没有矛盾,谁出力谁收获,只是……”楼令稍微拖了一个尾音,脸色变得越来越严肃:“只是想要完成大业,不可能说完全没有牺牲,包括可能与诸位所期盼获得收获存在出入。”
郤至问道:“什么出入?”
“例如,君上天然享受更大的收益。”楼令讲得过于直白。
讲道理归讲道理,一些道理就是天然有利于上位者。
拿国君只要亲征就能够享有每一场战争四成的战利品来说事,亲征的国君不一定上阵,随行公族大军可能从头到尾打酱油了。这对其他真正出力的家族公平了吗?明显没有的。
由于楼令讲得太直白,整得众人一阵精神恍惚,可能有人已经在思考到底公不公平了。
晋君周可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能够看出其他人在进行思考,赶紧插话,说道:“寡人日后会迁都。”
这就是晋君周在进行退让,以此提出交换的条件,谁更愿意配合,后面君权会站在谁的那一边。
谈事嘛,像他们这种身份和地位的人谈事,能够谈的前提之下,真就是进行利益交换,无法谈拢肯定会闹到武力相加的阶段。
几个卿位家族的利益诉求并不一致。
楼氏在大河以南有小宗密氏,可是密氏的存在会在不同阶段份量出现变化。
在楼氏想要东出横扫天下之前,位处郑地的密氏像是楼氏的软肋,真到了守不住的阶段,可以迁徙回来或完全舍弃。,q?i~s`h-e+n′p,a¢c!k^.-c¨o.m?
等楼氏要东出横扫天下,密氏将会变成非常重要的桥头堡。
而密氏所在“密”距离晋君周所规划的王畿并不远,同时晋君周没有想过收回“密”,只是要回收楼氏对当地贵族的管理权限。
还有郤氏,他们控制着郑地北部,靠近“洛邑”的区域一样是晋君周想要收回的部分。
然后就是单国附近其他家族的封地,其中包括了在卿位家族名下的“原”、“温”、“河阳”等地。
那些需要晋君周一步步来完成,难度还都不一样。
想要收回那些区域的晋君周过分吗?站在他的角度,不是过不过分的问题,而是属于必须办到,要不然新的王室很难有尊严可言。
晋君周站在关乎王室安全和尊严的考虑,其他想要扩张地盘的一家之主,一样是有他们的考虑。
利益纠葛怎么产生的?不正是因为有各自的诉求嘛。
楼令建议开启军屯模式,将一些原本在日后需要讲的事情,提前让有诉求的人摆在台面上了。
就目前来说,让晋君周配合迁都算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情。
恰好卿位家族中的楼氏与范氏对获得或新增郑地的势力范围兴趣不大,晋君周需要直面的也就只剩下郤氏和荀氏。
“中军尉所在的家族亦将南下,不知道你们对魏氏有什么安排。”晋君周看似在询问众人的意见,实际上目光只看向楼令。
关于魏氏南下,相关的信息已经被魏氏自己透露出去,轮到晋君周进行提问,无非就是让一众卿大夫开出初步的价码。
到现在可不止楼氏希望魏氏离得远远地,最好是举族搬迁到楚地,其他卿位家族也想借此完
成一些利益交换。
拿楼氏来说,只要魏氏愿意空出地方,会让楼令愿意在最大力度上站在魏氏一边争取楚地的权益。
魏颗没有亲自找到楼令商议……或者说谈判,来跟楼令进行协商的人是晋君周,而晋君周代表着魏氏。看着就是魏氏与晋君周进行了深度的捆绑。
为什么魏颗不亲自找楼令谈?简单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太多,包括魏氏还欠着楼氏很大的人情。
当时要是没有楼令帮忙,可能现在已经没有魏氏这个家族了。
那是魏锜两次坏了国家大事,偏偏他们很强,又不是强到面对单独或多个卿位家族攻打能够扛住。
楼令先跟魏氏合作共同冲击卿位,后来在魏锜射上楚君庇护了魏氏,中间阻止郤武子对魏氏动武,轮到范氏联合荀氏逼迫魏氏又在某种程度上站台。
那些恩情真要算,完全算得上是避免了魏氏的灭亡,可谓算是恩重如山吧?
魏氏从来没有认为将“瑕”送给楼氏就算报答了所有恩情,可是两个家族在后面诉求变得不一样,乃至于可以说因为地位和实力的变化,他们的矛盾在不断增多。
如果是魏颗亲自跟楼令来谈,很多人情世故避不开,势必会让魏颗站在绝对的劣势。
魏氏委托晋君周代为跟楼氏交涉,一样会让魏氏需要让利,可是让出的利益能够减少很多。
在确认魏氏愿意识时务之后,哪怕楼令只是想要和平接收魏氏的一些封地,肯定会导致楼令在重要场合上帮魏氏说话。
“魏氏南下可去汉江平原。”楼令说道。
那不是南阳盆地要被范氏、荀氏为首的众多家族瓜分吗?轮不到魏氏再插一脚。
魏氏当然知道前往汉江平原意味着什么,仅仅汉江平原是楚国的精华所在就愿意让魏氏冒险。
事实上,当前的局势已经不允许魏氏凡事往稳妥的角度来处理,到了必须赌一次的地步。真要是让他们赌输,差别无非就是亡在卿位家族或楚人手里,一旦成功则会让魏氏获得全新的机遇。
魏氏愿意赌有一个前提,日后还是整个晋国在针对楚国,不是变成魏氏单独扛住楚国的压力。
邯郸旃听到楼令要将魏氏安排去汉江平原,嘴唇稍微动了动,想说什么没有说出来。
举族搬迁过去,魏氏确实可以据有汉江平原,到底能不能将整个汉江平原吃下则是暂时说不好。
邯郸氏在各方各面不如魏氏,不具备扛住主力尚在楚国的实力。让邯郸氏去汉江平原?大概率就是出现两三万楚军就会让邯郸氏向其他家族求援,能够求来一次两次的支援,难道次次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援吗?
同样是两三万楚军,魏氏哪怕打不赢也顶得住。
所以在没有私心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多数卿大夫只会支持魏氏去汉江平原,绝对不会选择邯郸氏,搞得日后麻烦不断。
进行军屯以及哪些家族充当开垦主力,会议连续进行了五天,先后进行敲定。最难的议题有了结果,其它的事情变得更好办了。
包括,楼氏需要资助多少大型牲口,后面再军屯中可以占多少的子重比例,其他家族又是付出什么与收获什么,一概在那五天内商议出结果。
五天的时间就能够出现结果,对于那样的国家大事而言,效率上不可谓不快。
不是没人想要慢慢来或者刻意拖着,有话语权的多数人近期很忙,个别想要搅局的人顶不住压力。
另有楼令提倡存在争议就暂时搁置,解决完外部的敌人再进行进一步协商,建议得到了通过。
他们都能够听懂楼令的建议,真是争议无法和平解决,弄死其他敌人,大不了有争议的家族打一场君子协议下的家族私战,谁输就认输呗。
那样既能够暂时团结对外,也有时间来让有痴心妄想的人冷静冷静,好认清楚到彼此的实力差距不再痴心妄想。
楼令当然是想要用更快的效率完成整合,再按照制定好的计划实施,所有家族真真切切地行动起来。
只是吧……,楼令也的的确确在给各个家族埋雷。
真要是能够彻底解决,哪里需要暂时搁置争议呢?一旦存在争议又都不想妥协,存在争议的双方别想着关系正常,最后一定会有一家倒下。
所以,楼令埋下的雷就是让存在争议的家族,他们日后很难凑到一块。
那样做的楼令显得很阴险吗?不至于,真的不至于。他又没有偷偷摸摸挖坑,提什么建议都是摆在明面,其他人要是没搞懂,完全是他们在智商上有问题。
晋国君臣以非常高效的效率完成了国策的制定,随后该南下的卿大夫南下,想回
封地或去哪个前线的卿大夫也在当天离开“新田”各奔东西。
晋君周想牵头让楼令与魏颗见一面,得到的回复是楼令需要去“雍”将娇姬等人接回来,至于是接回哪里没有提。
这是楼令在避免与魏颗见面吗?多少算是。
近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太多,不少人属于是脑子一热就做下决定,很难免处在纠结万分的心态之中。
类似那样的人,他们觉得吃亏会想着在计划外获得弥补,提出一些看似合理的请求,再继续得寸进尺。
从长远来看,魏氏迁徙到楚地肯定是大有可为,前提是他们能够站稳脚跟。
在短期之内,看着是魏氏做了很大的牺牲,获利最大的家族将会是楼氏。
那么,魏颗想跟楼令见面,很好猜将要做一些什么了。
做什么?最大的可能是想增加可以从楼氏采买到的武器装备,一旦楼令答应下来,魏氏会开始砍价,乃至于用赊欠的方式获取。
无论是哪一种,有晋君周居中协调,不好让楼令完全拒绝。
可是,时局是一变再变,楼氏必须减少武器装备的出售,转为加强家族内部的军事实力,尤其是需要囤积更多的军械应对更大的生变。
在那种情况下,必须向外出售武器装备,楼氏会先满足其他卿位家族,轮不到魏氏插队的嘛。
楼令不担忧卖出去的武器装备最后被他们用来对付楼氏吗?能够问出这种话,怕是不知道贩售武器的利润有多大。
这么说吧,每卖出一件武器,获得收益足够楼令再生产三件武器;卖出一套甲胄,获得的利润可以再制作五套甲胄。
不大量出售的限制是生产速度,也有一应原材料可能在某段时间被卡住的风险,肯定跟维持各个家族的实力平衡也有关系。尤其是后者。
有那个实力大肆出售军备的势力,闹到只看利润的话,一定是这个势力受到本身在先天不足的制约。没有短板?谁傻乎乎什么都卖,又不考虑区域平衡去卖嘛!
所有卿大夫一下子全部离开“新田”去到各处,察觉到这一情况的列国之人无不懵逼。在他们想方设法打听消息的时候,某天遭到晋君周的召唤,告知他们要在“黄池”举行会盟。
当然不是晋君周要他们将消息传回国,会有专门的晋国使者前往各国都城见到该国之君,并且还会给这些一国之君自行选择参加与否的权利。
晋君周让那些在“新田”的列国之人……,就是身份足够的人,他们进宫再获得要举行会盟的信息,主要是干扰与警告,别闹出做了过界的事情。
开春之后,去了秦地的楼令带回娇姬等人,随同的还有大批的牲口。
这些牲口便是租借给南下各家族的劳动力,进行租借的家族,他们最后要按照数量进行归还。
租借期间,当然是各个家族帮楼氏养着。在楼氏出现缺粮的情况下,算是一种双方的互利互惠了。
春播结束,晋地各处都在聚拢人手,集结起来的奴隶一批又一批押解南下。
不迁徙南下的家族,他们提供奴隶一样是租给要南下的家族使用。同样是南下的家族暂时帮不南下的家族养着。缺粮状态下的这种行为,真无法判定谁吃亏或占便宜,对于整个国家则无疑是有利的。
而晋国调动人手南下,批次与规模实在是太大,压根就瞒不了其他国家或势力。
列国明确看出晋国在向郑地与楚地增加人手,判断晋国的主要重心还是在南方,使得好些国家大大松了口气。
时隔三年之后,晋国之君再次召开会盟,多数国家本来就决定参加,获得那些消息让他们更愿意参加,而不是更多属于不情不愿。
“中军将不前往参与会盟?”晋君周之前没问,以为楼令不会错过,一问之下才知道楼令不想去。
个别卿大夫已经再一次来到“新田”,其中包括楼令、智罃、士鲂、邯郸旃,没有回到“新田”的卿大夫有各自走不开的原因。
楼令面对晋君周一脸诧异,说道:“各种事项太多,不能缺了从中调度的人,臣留下。”
君臣去参加会盟,路线公开透明,相关公务能够送到获得的人手里。他们去到地方,其实也不是无法处理公务。
只是,待在“新田”获取消息的速度更快,不会被其它事情牵扯到精力。
“中军将怎么可以不前往呢?”晋君周强调道。
倒不是晋君周担忧或害怕自己不在“新田”会让楼令做一些什么事情,真要楼令想做在哪都一样。
主要原因是,晋君周认为那可能是最后一次召集诸侯会盟,以后晋国大概率不会再召开会盟,应该
让楼令出现在那个场合。
回到“新田”的其他卿大夫,他们就是抱着最后一次参加会盟的心态才回来,并不是非回来不可。
“好吧……”楼令答应得比较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