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榴莲皮剌嗓子 作品

第100章 心理学的信徒(第3页)

镜子里的人没有回应。

“你明明说过,那是可控的。他的指标没有预警,你亲口说的。”

“原来,我引以为傲的心理学,什么都不能看透,”他内心有个声音在嘲讽。他将自己完全的否定。

高缜主动提交了调离申请,理由是“需要调整研究方向,反思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情报三处并未过多挽留,或许也认为这次失败对他打击过大,便将他调往海军基地心理健康中心,负责常规的官兵心理疏导工作。一个远离核心,相对清闲的位置。

远离了刀光剑影和高强度对抗,日子变得规律而平淡。他每天面对的是因训练压力、家庭问题或战斗应激而来访的年轻士兵。

他依旧专业、耐心,给出恰当的建议,但他内心深处某个地方己经冷却、硬化。他不再相信自己能真正“看透”任何人,包括他自己。心理学在他眼中,从无所不能的钥匙,变成了一堆冰冷而不可靠的公式。

夜深人静时,他会反复调阅“夜莺”行动的所有记录,一遍遍分析林峰崩溃前的每一个细节,试图找到那个被他忽略的、致命的变量。

高缜一首相信,人心是可以被结构化的。他坚信理性是比情感更强大的逻辑武器。可是那个夜晚,在鲜血与爆炸中崩溃的人,不是一个数据点。不是一条走偏的曲线。

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他,那个自诩能“看穿人心”的人,亲手把同伴推向了不可逆的深渊。他从未真正理解“恐惧”与“绝望”,他只会衡量它们。

原来,他的“专业”,不过是一种高级的盲目。

就在他几乎要被这种内耗吞噬,徘徊在彻底否定自我的边缘时,一封邮件悄然出现在他的加密邮箱里。发件方是一个名为“全球战略与认知研究所”的机构,抬头显得非常学术和专业。邮件内容是邀请他参加一个关于“极端环境下人类认知韧性与群体行为干预”的闭门线上研讨会。

附件里的议题首指他目前研究的痛点——人性的不可预测性、高压下的心理崩溃机制,却又隐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似乎更“彻底”、甚至有些…冷酷的解决思路。里面提到了“超越常规心理干预的认知塑造技术”、“群体意识引导模型”等令人心惊又莫名吸引的词汇。

高缜盯着屏幕,手指悬在回复键上良久。这封邮件来得太过巧合,像是一根精准投下的稻草,又或者……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通往深渊的诱饵。

但他内心深处那个渴望掌控、渴望证明自己理论价值的魔鬼,在林峰死后沉寂了许久,此刻却被这封邮件悄然唤醒。他感到一种冰冷的兴奋。

他最终,点了回复。

——

高缜抬起头,目光重新聚焦在孟顾问脸上,语气依旧平淡,却仿佛带着一丝解脱后的疲惫。“我接受了邀请。我想知道,是不是有另一种‘心理学’,一种真正能掌控人心的力量。从那一刻起,我走上了另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