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怀柔公主(第2页)

一日,安出突然向杨荣抛出一个尖锐而深刻的问题:“为何草原上有人会在父亲死后继承其妻子,而汉人却将皇帝的母亲尊为太后,恭敬有加?作为部落未来的首领,我该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触及文化根本差异的问题,让见多识广的杨荣一时语塞。草原的收继婚习俗由来已久,是为了保证家族财产不外流,维持部落的稳定;而汉人的伦理观念强调孝道与纲常,尊崇太后是对母仪天下的敬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该如何向眼前这位坦率的王子解释清楚?

思忖再三,杨荣决定请来内阁首辅杨士奇共同解惑。,8!6′k?a·n^s?h?u·.¨n-e*t+三位智者围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展开了一场跨越文明的对话。杨士奇从儒家伦理的起源讲起,阐述了"三纲五常"在汉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杨荣则结合历史实例,讲述了收继婚习俗在草原上的形成原因与现实意义。他们旁征博引,从《礼记》到《蒙古秘史》,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成吉思汗的大扎撒,深入探讨了文化差异背后的社会、历史与经济因素。安出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场对话一直持续到深夜,火光映照着三人的脸庞,智慧的火花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闪现。

安出的风采不仅折服了朝堂重臣,更在京城闺阁中掀起了阵阵涟漪。这位兼具草原豪迈与汉家儒雅的王子,成了少女们梦中的佳

偶。绣楼之上,姑娘们借着刺绣闲聊,谈论着安出王子的才学与英姿;诗会上,文人墨客以他为灵感,写下一首首动人诗篇。每当安出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华丽的蒙古服饰,穿行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时,总会引得路人驻足观看,赞叹声此起彼伏。不知不觉间,这位草原之子的故事,成了京城最动人的传说,也为大明与兀良哈部落的友好往来,谱写了一段佳话。

初夏,北京城浸润在蓬勃的生机里。槐树枝头缀满白花,馥郁的香气随着暖风飘散,蝉鸣初起,为这座古老的都城增添了几分夏日的韵味。安出王子刚结束在杨荣府上关于汉家典章制度的学习,他身着一袭剪裁考究的织金锦袍,腰间悬挂着镶嵌松石的弯刀,脚蹬精致的蒙古族长靴,骑着高大矫健的枣红马,在一众护卫的簇拥下,悠然地朝着自己的府邸返程。

行至什刹海畔,只见前方人头攒动,喧闹声此起彼伏,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者将道路围得水泄不通。安出王子勒住缰绳,好奇地望着人群,眼中闪烁着探寻的光芒。他轻轻磕了下马腹,带着护卫拨开人群,缓缓向前。华贵的服饰与不凡的气质,让他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围观者们见状,纷纷自觉地让出一条通道,恭敬地注视着这位来自草原的贵客走到近处观望。

穿过层层人群,安出的目光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靶场上,六个身着劲装的少女正在进行射箭比试,而为首的红衣女子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她外搭利落的短打箭袖,内着素雅的月白中衣,乌黑的长发高高束起,只别着一支温润的白玉簪。火红的裙摆随着她的动作翻飞飘扬,恰似一团跃动的火焰,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此时,红衣女子足蹬鹿皮短靴,体态轻盈地跨上特制的矮马。她左手如抱婴儿般稳稳托起雕弓,右手三指轻轻扣住雕翎箭,眼神专注而坚定。弓弦缓缓拉满,形成一道优美的弧线,她眉眼微眯,瞄准远处的靶心。刹那间,箭矢离弦而出,如流星般划破长空。紧接着,第二支、第三支箭也接连射出,三支白羽箭竟如流星追月般,接连钉入百步外靶心的同一处,激起阵阵木屑。

"好!"人群中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孩童们兴奋地蹦跳着,挥舞手中的柳枝;小贩们也纷纷放下扁担,加入到鼓掌的行列。此起彼伏的叫好声回荡在什刹海畔,久久不息。安出王子望着红衣少女收弓时鬓角滑落的汗珠,以及她脸上自信而灿烂的笑容,不由自主地用蒙语低语赞叹:"天上的鹰,地上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