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下江南!

随后。微趣小税 冕废岳渎

陈余二人转入商社基地大厅,连夜与生产队的一众小头目密会,直到深夜才散去。

重启御窑坊,私造御器的风险极大。

一经发现,便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按理说,满江镇百姓是应该慎之又慎的。

不过,也正如陈余所说,生死存亡关头,唯有兵行险着方有一线生机。

崔阳与锦衣卫联手贪没赈灾银,根本就没有把满江镇百姓当人看,即便陈余力挽狂澜,设法让众人安然度过了这个寒冬。

但保不准,崔阳二人会在再次出手。

而百姓若想长治久安,安稳地生活下去,就不能坐以待毙,再次沦为砧板鱼肉。

另寻出路,就成了必然之举。

权衡之下,镇上各大元老达成了统一意见,决心要与陈余共进退。

私铸、倒卖御器,可以让商社短时内聚敛大量钱财,有了钱,可囤货买地,另行准备安置地。

就算日后东窗事发,亦或反贼再次来袭,镇上百姓也有退路。

如果什么都不做,就算徐阳县重建成功,众人也只会成为崔阳这个贪官的工具。

冒险而为,兴许还能柳暗花明,镇上百姓其实不难抉择。

翌日,清早。

陈余再次集合众人,赶往后山脚下的御窑坊。

在几名老工匠的指点,生产队开始对其中一个主窑进行恢复性改造。

虽说在入冬之前,窑坊建筑群已经被重建过,但那时候的初衷是用来烧制青砖、熟石灰、炼铁等建筑材料,并没有按照瓷窑的标准来建。3??看:书??屋<\<小:¥说>?;网??£ _?首|发?.

两者之间,同是烧窑,却有着本质区别,再次改造是必须的。

多达百姓生产队员联手,复建的速度极快,如火如荼。

另有一队人员重新开挖后山深处的黏土,为塑造泥胚做准备,并筹备上釉用的各种颜料。

大批筑胚工匠也在紧急培训中,一旦御窑改造完毕,便可马上进行试窑。

恰好。

锦衣卫与崔阳临时出去搜寻少帝,给了他们私造的契机。

半个月后。

众志成城之下,第一批按照贡品标准烧制的瓷器已经出窑。

质量如何,是否能达到当年的御窑水平,陈余并非这方面的行家,实难给出判定。

但眼见几名老师傅那摇头晃脑的神态,估计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这在陈余的预料之中。

满江镇被废除御窑地位多年,大批中坚工匠已经撤走,手艺可以说大致失传。

首批出品无法达到宫中标准,不难想到。

不过,好歹也是“正规”私铸出来的,多少是有模有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