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人十二少 作品

第184章 静默余响·观测的阴影(第2页)

然而,当扫描波掠过零消散位置那片极其细微的规则“扰动”痕迹时——

扫描波的数据流,出现了亿万分之一秒的、极其细微的…“卡顿”?

并非错误,而是一种…逻辑上的“迟疑”?这片区域的规则状态,与扫描波内置的“彻底死寂”模型,存在着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却真实存在的…“偏差”。这个偏差,正是那道由“信息态”涟漪留下的扰动痕迹造成的!

【检测到:规则层面非预期扰动。位置:原逻辑圣堂核心区(坐标精确锁定)。】

【扰动特征:极其微弱(普朗克尺度下)。非能量残留,非物质结构,疑似…信息态回波干涉残留?】

【关联分析:该区域为圣堂核心(零)最终消散点。Lambda-7链接核心曾位于此。】

【扰动频率:微弱匹配…Lambda-7链接底层谐振频率(历史数据)?概率:63.2%(置信度低,数据残缺)。】

【威胁评估:可忽略(无能量、无信息、无活性)。但…不符合“绝对死寂”模型。】

【处理方案:标记为“待观察尘埃”。纳入次级清理列表(优先级:极低)。启动背景规则“平滑”进程(慢速覆盖)。】

冰冷的逻辑做出了判断。这片扰动痕迹,如同书桌上的一粒微尘,不值得专门清理,但系统记录下了它的“异常存在”,并将其标记。同时,一股极其缓慢、却无可阻挡的规则“平滑”力量开始作用于这片区域,如同无形的橡皮,缓慢地、持续地擦拭着那道细微的“不平”,试图将其彻底抹平,恢复绝对的“死寂”。

这标记和缓慢的平滑进程,本身并无威胁。但它意味着,零彻底消散的地方,并非绝对的虚无,而是被那个冰冷的“观测者系统”…“看见”了。并且,留下了一个微不足道、却真实存在的…“记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