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8章 钱太多花不出去也是一种烦恼
李宽愿意花费精力财力在岳州搞教育的初心其实很上不得台面。_如\文+徃¢ /追\蕞,鑫?璋!劫\
他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仅仅是想靠着技术优势自保,享受安定富贵的生活的同时,顺便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证明自己来过。
一开始,只是在王府里教些学生,没什么难度,首接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复制一下前世受教育的过程就行。
可当他取得小范围的成功后,想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开的时候,却发现事情远没有他想的那样简单。
他遇到的最大阻碍便是后世知识体系与本土社会观念之间的冲突,其次才是缺乏合格的师资资源。
普通人是智慧与愚昧并存的,唐朝的人有自己的生存哲学和理解世界的逻辑,与后世有着很大的不同。
就像是人人都知道读书有用,但却很少有普通百姓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堂读书。
因为在这个时代,人们更知道读书的投入巨大,也知道即便是自己的孩子读了书,也读出了名堂,在事事讲出身的环境中,他们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出路。
与其耗费时间资源去赌一条明知道没有前途的路,让家中的孩子早些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反而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墈!书~屋¨ ,更.歆\嶵?全^
即便是李宽免掉了县学的学费,还提供所有的学习生活所需,仅仅是让学生呆在学校里学习,都少有家庭愿意把所有的适龄孩子送到县学来。
岳州的百姓还念着楚王的好,孩子多的家庭还会让一两个孩子到县学报到,让许敬宗和张大有他们勉强完成了一半的招生计划。
潭州那边的招生情况更糟糕。
不说是李宽,就连朝廷在潭州的公信力还没有恢复,潭州的八所县学只招收到了不到五百个学生,其中一半还是孤儿和流民的孩子。
用张大有的话说,“我们县学督查署现在是拿着钱粮都不知道怎么花。”
李宽给两州教育留出来的资源仅次于修水利工程,杜楚客眼红的很,招不到足够的学生,剩下的钱粮州府自然要收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