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我造船当然是为了跑路方便啊!(第2页)
皇帝嫌他们烦,不仅首接免了铎青贤的官职,还把李道宗又调回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上,把这事儿强行给压了下去。
自从魏征、长孙无忌和孔颖达离开长安,朝堂上的氛围就变得非常的诡异。
大批武勋被安排到了跟他们的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位置上。
更草蛋的是,京兆尹如此重要的位置居然交到了年纪轻轻的魏书玉手里,京兆府司马换成了尉迟恭长子尉迟宝琳,搞的跟子承父业似的,没少引发朝堂上的口水战。*看`书.屋` ?追¨嶵?欣.章^結~
在这种明显不对头的风向下,阎立德这种对朝堂风向不敏感的人都察觉到了异样,更不要说其他人了。
这就是李世民要达到的效果。
他也担心岳州都督府和李宽扛不住,开始在朝堂上布局,转移世家人的注意力了。
阎立德退下,皇帝的心情还是很烦躁。
“怪不得那逆子那般自信,大大方方的让人去学他的学识和技术!”
“娘的,这逆子是看透了那帮子废物,光明正大的拿捏我呢!”
一想起之前李宽发的那封让他不要惦记自己技术的电报,李世民生气的同时,又觉得有些无奈。
他有些理解为何李宽虽然没有藏着那些先进的技术、高产作物,但却不建议朝廷来推广的心理了。
李宽把火器、新式炼铁技术送到了他手里,他手下的人都玩不转。
其他更复杂、更高端的技术呢?
这几年,他没少从李宽手里偷好东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堆肥技术、杂交小麦、耐盐碱高粱、双季稻等试验不仅成功了,还在各地进行了小范围的推广。
可是对比岳州的情况,他手下的人搞的这些项目的成果却是极其的不稳定。
堆肥的效果全靠运气,运气好的,增产明显,运气不好的,烧根烂苗、减产绝收的地块也不少见。
小麦的杂交种产量高、抗病虫害、抗倒伏的效果很好,但司农寺的人根本搞不清楚杂交种的批量生产。
双季稻和耐盐碱高粱倒是都搞成了,但是因为田间管理跟不上和土壤肥力消耗过大,搞的司农寺的人一致判定不具备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