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逢进必考
引进人才这种事情根本就不在李宽的考虑之中。因为再有三到五年时间,他就可以得到一批在本土培养的基础人才。
王府别院的学堂有上千学生已经接受了三到四年的学习。
即便是招生情况一直不太理想的县学系统,这两年招收到的学生数量也接近了五千。
三到五年后,李宽便有近七千的接受过完整基础教育的,符合他需要的人才可用。
当这些人才进入三州各个岗位之后,后续培养的人才也会源源不断的输出,形成一个完善的人才循环过程。
相比从外面继续招收人员,李宽更想用自己培养的更加可信、更加与他天然亲近、更加专业的人。
儒家体系培养出来的人适合治国,但并不适合岳州都督府的发展需要。
所以他对属下官员的提议并不太感兴趣。
之前他愿意招收各级官员推荐的人才,一来是当时他要正式开府,的确需要一批人来撑起王府的架子。
二来是为了收拢人心,把岳州的官员绑到自己这条船上。
如今他已经在江南站稳脚跟,自然不再需要如此做。
他只要在岳州都督府治下给这些官吏和雇员足够的上升通道就能保持都督府的稳定。
招收更多的外来官吏,只会增加无谓的风险。
至于说吃下吉州之后的人手不足问题,不是他要考虑的。
谁让岳州都督府的官员们非得去吃老头子撒下的鱼饵呢?
自己约的那什么,含泪打完就是,谁都别喊苦。
见他如此固执,岳州都督府的官员们也不傻,知道他这是生气了。
但是站在他们的角度看,皇帝和楚王神仙打架,他们这些做下属的可以遭受无妄之灾,但绝不能受下所有的伤害。
最少,他们得让楚王听到自己的心声。
不过能直接接触楚王的人毕竟有限,大伙的诉求需要通过这些人来转达给楚王殿下。
于是乎,杜楚客、许敬宗、马周和李洵就成了他们重点骚扰的对象。
州县官员形成默契之后,四人的耳根子就没有清静过,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有人在他们耳边卖惨叫苦。
州县官员们很识趣的没有去烦程咬金。
无他,程咬金真的会对他们动手的。
马周等人被烦的不行,见老程却是一副悠哉模样,有那么一瞬间,几人觉得坏名声这种东西不一定全是坏处。
几人被烦的没办法,轮流找楚王诉苦。
跟李宽关系最近的李洵不堪其扰,干脆来了个倚老卖老,“殿下,臣年岁大了,怕是难堪重任,不如现在就辞去官职,继续给您当管家。”
李宽理所当然的让自己的大脚丫子跟他的臀部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不过当马周、杜楚客、许敬宗三人接连来游说的时候,李宽发现,事情可能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样。
当不知道哪位神通广大的人才把武士彟和席君乃也请出山的时候,李宽忽然开始理解长安李老二的一些做法了。
为什么很多时候强势如李老二这样的帝王,也会瞻前顾后,甚至明知道一些事情不对也装作没看见?
还不是因为人情和利益共同体这两样东西?
人情请托、朝堂博弈、利益平衡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真正我行我素的帝王是不存在的。
如果有,那不存在的对象就会是整个国家。
尽管岳州都督府不是朝廷,但李宽最终还是妥协了。
他允许各县推荐至多不超过十人,但是要求必须参加岳州都督府组织的考试和培训。
能通过考核和培训的人进入岳州都督府治下担任吏员,李宽无话可说,但是谁想要滥竽充数,不好意思,李宽谁的面子都不给。
李宽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妥协,同时也是在向所有官员表明自己的态度。
逢进必考的原则被他正式提出,并写进了岳州都督府的官府工作人员的相关规章之中。
只要不是零和博弈这种两败俱伤的情况,谁退一步谁进一步,双方都是有默契的。
楚王妥协之后,官员们就不闹了,把精力都放到了吉州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