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这是一个好时代(第2页)
族人们虽然不喜欢异族人,虽然他们不明白郎君为什么不把这些人种地里,反而是大费周章的准备驯化这些骚胡?
但是郎君既然是做了安排,不理解归不理解,大家照做就是了。
李氏族人认为族长郎君比自已聪明,这样的安排肯定是有什么他们不明白的用意,但是郎君肯定不会错的……
。。。。。。
李氏族人掘开塔里木河,让其改道孔雀河,然后注了昌蒲海。
李氏族人按照族长郎君的吩咐,把治下喜欢背叛的回鹘人,安置在比较安静的昌蒲海附近慢慢的训化。
五年来源源不断的河水注入,现在昌浦海已经慢慢的恢复成了水草丰美。
水源在沙漠戈壁就是生命之源,这话一点不假,西域五百七十多条河流养育了这片大地上的各族人民。
有着后世标准思维的李俊,想要控制西域的河流。。。。。。
控制西域的水源,这是一个十分异想天开,异常疯狂的想法。
李俊知道最大的野心家也不敢有这样的想法,也没有任何人有能力控制西域的这五百七十多条河流。
但是李俊觉得自已没有办法控制西域的这五百七十多条河流,但是控制一两条还是没有问题的。
李俊想了很久,也仔细的回忆了一下于阗国的历史记录,才没有下令挖开和田河,强行令其改道。
于阗国在唐朝前期就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联系,贞观年间归附唐朝,成为唐朝管辖下的羁縻政权。
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后,于阗被纳入其管辖范围,成为“安西四镇”之一(其他三镇为龟兹、疏勒、焉耆
碎叶),唐朝在此驻军、设置官吏,加强对当地的治理。
安史之乱后,唐朝对西域控制力减弱,于阗曾一度被吐蕃攻占,但仍与唐朝保持联系,晚唐时复归唐朝影响范围。
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的枢纽,以农业、手工业(尤其是玉器、丝绸、地毯制作)闻名,商贸繁荣,是东西方商品交易的重要节点。
于阗以佛教为主要信仰,拥有众多佛教寺庙和石窟(如丹丹乌里克遗址),佛教文化兴盛,同时受中原文化、印度文化等影响,形成独特的多元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