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事有轻重缓急

周先生送走街坊,见年轻人上前,诚实道:“老夫不过一介腐儒,帮不了公子。”

他多次名落孙山,教稚童读书识字还成,若年纪再大些,便会生出一股无力感。

有些事,努力够了,拼的就是天赋和运气。

海津皇子温和道:“请先生念我一路颠沛流离,数次险些葬身鱼腹,不吝赐教!”

说罢直接跪下,重重磕头。

周先生叹了口气,“罢了,若是公子不嫌弃…”

“多谢!”海津皇子不等对方说完,迅速起身,进入私塾,在学堂内找了个角落坐下。

孩子们投来好奇的目光,他们还从未见过年纪这么大的“同窗”。

海津皇子掏出纸笔,一一点头回礼,不因身份而轻慢。

周先生戒尺轻敲,继续昨日未讲完的课业,“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海津心中越发感慨,孝悌、诚信、爱人、亲仁,此乃做人的根基,然后才是学文。

这跟倭国贵族所习的“勇武”和“威仪”不同,更强调内在的德行修养。

周先生又道:“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听闻此言,海津笔锋一顿,疑惑道:“先生,学生曾学过一句,‘对尊长,勿见能’…”

一边是绝对的恭敬,而另一边则要求在“仁”面前,对老师也不必谦让,这…

周先生笑了笑,“是想问两者的界限?或者,什么才算是“当仁”之事?”

海津羞愧难当,于公开场合质疑先生是大忌,尤其是在这等级森严的中原课堂。

但作为一个渴望理解天朝学问精髓的异国人,今天不问,以后怕是更得不到回答。

他犹豫再三,朝着上方,深深作揖。

周先生微微一怔,露出复杂的神色,有惊讶,有赞许,还有一丝凝重和为难。

这是一个触及儒家伦理核心困境的问题!如何在“礼”与“仁”之间找到平衡?

周先生沉默片刻,解释道:“《弟子规》所言‘勿见能’,乃针对日常言行,意在告诫后生,不能在尊长面前轻浮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