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49章 “海狮”前夜

书接上回。话说丘吉尔在米尔斯克比尔港那一把火,算是把法国海军的主力给废了,也把英法之间最后那点情谊给烧了个精光。这炮声传到柏林,希特勒的心情估计是五味杂陈。一方面,看着英法这两个老对头反目成仇,他自然是乐见其成;但另一方面,丘吉尔政府展现出的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狠劲儿,也让他感到一丝棘手。按照希特勒的剧本里,法国投降之后,英国就该认清现实,派人来柏林谈条件,接受德国在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在他看来,这才是“理性”的选择。毕竟,英国已经失去了大陆上最强的盟友,再打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但丘吉尔这个“老顽固”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希特勒觉得,这肯定是丘吉尔一个人的问题,这“战争贩子”绑架了整个英国!

于是,希特勒开始尝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他授意手下,利用各种中立国渠道,比如瑞士、西班牙,尤其是对“和平”特别上心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向英国方面传递“和谈”的意愿。这其中,瑞典老国王古斯塔夫五世尤其积极,试图从中斡旋,希望避免战火进一步扩大。他可能觉得,只要双方各退一步,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希特勒传递的信息大致是:只要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既成事实,不再干涉德国的事务,德国可以保证不侵犯大英帝国及其殖民地的利益,双方可以“和平共处”。

面对这些通过中立国传来的“和平试探”,丘吉尔政府的态度异常坚决。他们很清楚,希特勒所谓的“和平”,是以承认纳粹德国的霸权为前提的。这种“和平”,英国绝不接受!

丘吉尔通过外交渠道明确回复了瑞典国王等中间人,他给出的和谈条件,对希特勒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只要希特勒先生愿意从他侵占的领土上撤军,恢复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的自由与独立,那么,我们英国随时愿意坐下来进行和谈。”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但也等于直接把和谈的大门给关上了。让希特勒把吃到嘴里的肉全吐出来?那还不如直接跟他宣战呢!

当丘吉尔的强硬回复传回柏林时,希特勒的耐心彻底耗尽了。据内部记载,他勃然大怒,对着手下咆哮,痛骂丘吉尔是个不可理喻的“疯子”,是个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不顾英国人民死活、一心要把欧洲拖入毁灭性战争的罪魁祸首。在他看来,丘吉尔拒绝他“慷慨”的和平提议,简直是不可理喻的愚蠢行为。

既然私下的“媚眼”抛给了瞎子看,希特勒决定,那就把话说在明面上,给英国最后一次机会,也顺便向全世界展示一下自己的“和平诚意”和英国的“冥顽不灵”。

1940年7月19日,在他大封元帅、权力达到顶峰的那一天,他利用帝国议会的讲台,发表了那场着名的“呼吁理性”的广播演说(原文很长,我捡几段重要的):

在英国,我现在只听到一个呼声,不是人民的呼声,而是政治家的呼声,战争必须继续下去。我不知道这些政治家是否已经对这场斗争的继续有正确的想法?的确,他们确实宣布,他们将继续战争,即使英国灭亡,他们也会继续在加拿大继续战斗。大概只有那些对战争继续下去感兴趣的人才会去加拿大。我害怕人民将不得不留在英国,伦敦的人民肯定会用与他们所谓的加拿大领导人以外的眼光看待战争。相信我,先生们,我对这种肆无忌惮的政治家深感厌恶的,他摧毁了整个国家和州。想到我应该被命运选中,对这些人已经设置的结构进行最后的打击,这几乎让我很痛苦。我从未打算发动战争,而是建立一个具有新社会秩序和最佳文化标准的国家。

每年这场战争都让我远离这项工作。当然,不是丘吉尔先生,因为他无疑已经在加拿大了,那些对战争主要感兴趣的人的钱和孩子已经送到了那里。对于其他数百万人来说,巨大的痛苦将开始。丘吉尔先生,或者也许其他人,相信我,当我预测一个伟大的帝国将被摧毁时,这个帝国我从未打算摧毁甚至伤害。我确实意识到,这场斗争如果继续下去,只能以两个对手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的彻底消灭而结束。丘吉尔先生可能相信这将是德国。我知道那会是英国。

我觉得在自己的良心面前,我有责任再次呼吁英国和其他地方的理性和常识。我认为自己有能力提出这种呼吁,因为我不是被打败的、乞求的,而是以理性的名义说话的胜利者。我不明白为什么这场战争必须继续下去。想到它将要求做出的牺牲,我感到很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