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87章 缅甸之殇

上一回咱们说到,麦克阿瑟在菲律宾巴丹半岛的丛林里,眼瞅着手底下那帮饥寒交迫、疾病缠身的美菲联军是回天乏术了,只能在罗斯福总统的死命令下,怀着“我还会回来”的悲壮誓言,搭上鱼雷快艇,脚底抹油溜去了澳大利亚。剩下的几万盟军将士,在温莱特将军的指挥下,又苦苦支撑了一阵子,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全军覆没、举手投降的命运。巴丹死亡行军的惨剧,更是给美国人心里,又添了一道深深的伤疤。这一回,咱们把目光转向亚洲大陆的西南边缘——印缅战线,看看那场同样惊心动魄、但更显悲壮的拉锯战,是如何打响的。

缅甸这地方,它就像一个楔子,深深地楔入了中南半岛的西部。往东,它与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当时已被日本控制)接壤;往北,它与中国的云南省山水相连;往西,则与英属印度的东北部门户阿萨姆邦隔着崇山峻岭。这地理位置,简直就是一块天然的战略棋盘,是其“南进”战略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延伸和必然环节。

当时的缅甸连接着中国抗战的最后一条陆上国际交通大动脉——滇缅公路!自从日本占领了越南,切断了中越之间的“滇越铁路”之后,这条从缅甸首府仰光港卸货,通过铁路运至腊戍,再由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翻越崇山峻岭,最终抵达中国昆明的运输线,就成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从外部获得军事援助和战略物资的“生命线”(虽然这条线运输能力也有限,而且经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只要把滇缅公路给掐断了,那困守在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中国军队,就等于被彻底孤立起来,早晚得因为弹尽粮绝而崩溃。这是日本人打的第一个如意算盘。

其次,占领缅甸,可以极大地巩固日本在泰国、马来亚和法属印度支那等已占领地区的侧翼安全,形成一个更稳固的“战略后方”。

再者,缅甸本身也拥有一定的战略资源,比如石油(虽然产量不如荷属东印度)、柚木、大米等等,对日本来说,也是聊胜于无的补充。

更长远的看,如果日军能够成功占领整个缅甸,那么他们的兵锋就可以直接威胁到英属印度的东北门户!英属印度,那可是大英帝国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也是英国在亚洲最重要的殖民地和兵源、物资供应地。一旦印度受到威胁,英国必将手忙脚乱,不得不从其他战场(比如中东、甚至欧洲本土)抽调更多的兵力来保卫印度,这将极大地分散英国的军事力量,牵制其在整个二战全局中的战略部署。

所以啊,对于当时的英、中、美三方来说,缅甸的战略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

滇缅公路,对中国来说,那是名副其实的“抗战输血管”,是最后一口“氧气”。

英军,则必须死守缅甸,把它作为保卫印度的“东方屏障”,一旦缅甸失守,印度危矣,整个大英帝国在亚洲的统治基础都可能动摇。

而美国呢?虽然在1942年初,它在太平洋上还处在手忙脚乱的战略防御阶段,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应对日本海军的攻势和稳定西南太平洋的防线上,但它也高度关注着远东大陆的局势。中国战场能否坚持下去,直接关系到它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中的战略部署。如果中国垮了,那日本就可以腾出手来,将其数百万陆军主力投入到其他战场,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支持中国继续抗战,也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就这样,缅甸这个看似偏远的热带丛林国家,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一下子就成了1942年初,亚洲战场上各方势力激烈角逐的又一个“血肉磨坊”。

负责执行进攻缅甸任务的,是日本陆军的第15军,司令官是饭田祥二郎陆军中将。这位饭田将军,在日本陆军中也算是个比较有经验的指挥官,虽然名气可能不如山下奉文那么响亮,但也同样深谙“闪电战”和丛林作战的精髓。

他手底下的第15军,主要由号称“祭兵团”的第33师团(以其在日俄战争旅顺攻坚战中充当“敢死队”的悲壮历史而闻名,战斗意志极其顽强)和“龙兵团”的第55师团(也是一支经历过侵华战争的老牌部队)等精锐部队组成,总兵力大约在3万5千人左右。虽然兵力不算特别多,但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刚刚在泰国尝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甜头,士气正旺。

1942年1月,就在山下奉文的第25军还在马来半岛上势如破竹的时候,饭田祥二郎的第15军,也从刚刚“友好合作”的泰国西部边境地区,兵分两路,向着英属缅甸的南部地区,发动了迅猛的攻势!

战役的推进,基本上是沿着从南到北的仰光—曼德勒—腊戍这条纵贯缅甸全境的铁路和公路干线展开的。日军充分发挥了其在兵员素质、丛林作战经验和空中支援方面的优势,采用多路穿插、侧翼迂回、轻步兵快速突击等多种战术,打得驻守在缅甸的英印军(主要是装备和训练都比较差的殖民地部队和少数英国本土部队)是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1月下旬,日军攻占了缅甸南部的重要港口土瓦和毛淡棉,切断了英军从海上获得增援和补给的通道。

2月,日军渡过天险萨尔温江,继续向北推进。

3月7日,缅甸首都、也是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仰光,在经历了日军的猛烈轰炸和地面进攻之后,宣告陷落!仰光的失守,对英军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不仅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在缅甸最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和补给基地,也使得整个缅甸南部的防线彻底崩溃。

随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沿伊洛瓦底江向北追击,目标直指缅甸中部的重镇曼德勒;另一路则向东北方向,沿着通往中国云南的滇缅公路,向着战略要地东枝和腊戍猛扑过去,企图彻底切断中国的这条“生命线”。

面对日军这排山倒海般的攻势,驻守在缅甸的英印军,可以说是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挨打、节节败退的窘境。

日军攻势初起,英印军溃退(1942年1月至2月)

1942年1月,饭田祥二郎指挥的日军第15军,从泰国西部边境,兵分两路,向缅甸南部发动了突袭。当面之敌,主要是装备和训练都比较差的英印殖民地部队和少数英国本土部队。这些部队,不仅对日军的作战特点和丛林战术缺乏了解,而且士气低落,指挥混乱,根本无法抵挡日军的凌厉攻势。日军的先头部队,如同热刀切黄油一般,迅速突破了英印军在边境地区仓促建立的防线,一路向北推进。英国驻缅甸总司令胡敦中将,面对日军的凶猛攻势,也是束手无策,只能下令部队边打边退,希望能退守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地区,依托天险组织防御。

同古会战(2月至3月):中国远征军的首次亮相与顽强抵抗

就在英印军全线溃退、仰光危在旦夕的危急时刻,一支来自中国的特殊部队,应英国方面的紧急请求,火速开赴缅甸,加入了保卫这条“国际生命线”的战斗。他们,就是后来名震中外的——中国远征军!

早在1941年底,中英两国就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约定一旦日本进攻缅甸,中国将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现在,承诺兑现的时刻到了。

1942年2月,由杜聿明将军率领的中国远征军第五军主力(包括当时中国装备最好、训练也相对精良的第200师、新编第22师等)作为第一批入缅部队,日夜兼程,沿着滇缅公路,开进了缅甸中部的战略要地同古。

同古,位于仰光至曼德勒的铁路和公路干线上,是阻止日军北上的一个重要屏障。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奉命在同古一线组织防御,掩护正在溃退的英印军,并迟滞日军的进攻。

从3月中下旬开始,日军第55师团主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向同古地区的中国远征军阵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中国守军虽然在兵力、火力和装备上都处于劣势,而且是异国作战,对地形也不熟悉,但他们凭借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在同古城内和周边的阵地上,枪炮声、爆炸声、喊杀声昼夜不绝。中国士兵们依托着简陋的工事,用集束手榴弹、迫击炮甚至血肉之躯,与日军的坦克和步兵进行着反复的争夺。戴安澜将军亲临火线,在此期间,亲自下达一道命令,极大鼓舞了部下的士气:

“自我一下,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