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沙漠中的毒蝎
上一回咱们说到,英军在“十字军行动”中击败隆美尔后,暂时取得了优势,但自身也损耗严重,补给线过长,内部对于是否追击隆美尔存在分歧。隆美尔抓住英军的停顿和补给困难,在1942年1月21日发动了突然反击,突袭了阿杰达比亚,他以少量兵力(部分还是刚修复的坦克)突袭英军薄弱环节和补给线,成功缴获大量物资,英军被打得措手不及,被迫后撤,最终退守至加查拉地区并加固防线。隆美尔虽然获胜,但自身也消耗巨大,油料和坦克都短缺,因此没有继续猛攻,双方在加查拉防线形成对峙。这加查拉防线,从地中海边上的加查拉小镇,一路向南,延伸到内陆沙漠深处那个鸟不拉屎的比尔哈凯姆绿洲,全长约八十公里。英军在这条线上,挖了不少战壕,埋了不少地雷,还修了些由步兵和反坦克炮据守的独立防御据点,美其名曰“盒子”,想着能像个刺猬一样,让隆美尔无从下口。
双方就这么大眼瞪小眼,在沙漠里耗着。白天,太阳毒得能把蝎子烤熟,士兵们躲在沙坑里,除了打苍蝇、数蝎子,就是眼巴巴地盼着后方的补给卡车能早点到,送来点淡水和那永远不够吃的咸牛肉罐头。参谋军官们呢,则在闷热的指挥部帐篷里,对着地图抓耳挠腮,天天收发电报,琢磨着对面那只“狐狸”下一步又想耍什么花招。
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无聊”加“煎熬”。小规模的巡逻和炮战倒是天天有,英国的远程沙漠巡逻队和特种空勤团(那帮“沙漠幽灵”,也没少在德意联军的后方搞点小破坏,炸个油桶,端个哨所啥的,给隆美尔添了不少堵。隆美尔手下的侦察兵也不是吃素的,也经常趁着夜色或者沙尘暴,摸到英军阵地前沿来“刺探军情”,双方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但谁也奈何不了谁。
而远在伦敦的丘吉尔首相,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雪茄一根接一根地抽,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往开罗发,内容只有一个:进攻!进攻!再进攻!必须尽快把隆美尔赶出非洲,夺回昔兰尼加,确保苏伊士运河的安全!奥金莱克被他催得是焦头烂额,左右为难,心里那个苦啊,估计比沙漠里的黄连还苦。他知道,就凭现在第八集团军这个状态,贸然发动进攻,很可能又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可首相的命令又不能不听,这“夹心饼干”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就在英国人还在为“打不打、怎么打”而纠结的时候,对面的隆美尔,可没闲着。这只“沙漠之狐”,天生就是个“机会主义者”和“进攻狂人”,让他老老实实地待在一个地方防守,那比杀了他还难受。
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和补充(虽然柏林和罗马那边还是抠抠搜搜,给的援助远不如他期望的那么多,但好歹也补充了一些新的四号f2型坦克,这玩意儿装了长管75毫米炮,打英国的“十字军”坦克那是相当给力,还有一些油料和弹药),隆美尔觉得,他手里的非洲军团和那些意大利“兄弟部队”(虽然战斗力感人,但至少能凑个数,摇旗呐喊还是可以的),总算是缓过了一口气,可以再次“亮剑”了。
他敏锐地察觉到,当面之敌英军虽然兵力占优,但防线拉得太长,各个“盒子”据点之间空隙太大,而且指挥协同上也存在不少问题。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情报(可能是从被俘的英军或者截获的电文中)得知,英国人似乎也在准备发动新的攻势。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隆美尔的作战哲学,向来如此。他决定,不等英国人准备好,就要先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打乱他们的部署,夺回战场主动权!
一个代号为“威尼斯行动”的大胆进攻计划,开始在他那颗充满了冒险精神和战术智慧的脑袋里,逐渐成型。
这个计划的核心思路,简单粗暴,但又充满了隆美尔式的狡诈和突然性:
正面佯攻,牵制主力:以意大利的几个步兵军为主力,在德军部分炮兵和装甲部队的支援下,对英军加查拉防线北段和中段的几个主要“盒子”据点(比如靠近海岸的加查拉据点、以及中部的埃尔阿代姆、奈特斯布里奇——也就是之前说的“奈尔顿”——这些硬骨头),发动佯攻,制造声势,吸引英军主力的注意力和预备队。
南翼迂回,装甲突击:真正的“杀招”,藏在南边!隆美尔将他手中最精锐的德意志非洲军团的两个装甲师(第15和第21装甲师)和意大利的“阿里埃特”装甲师、“的里雅斯特”摩托化师,组成一个强大的装甲突击集群,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地绕过英军加查拉防线的最南端——那个由自由法国第一旅坚守的比尔哈凯姆绿洲据点,然后像一把烧红的钢刀,从南向北,狠狠地插向英军的侧后方,目标是切断英军的补给线,占领关键的机场和交通枢纽(如西迪穆夫塔、阿克罗马等地),并寻求与英军的装甲主力进行决战,将其一举歼灭在野外!
隆美尔选择的进攻时间,也充满了“赌徒”的色彩。他计划在一次大规模的夜间炮火准备和空袭之后,于第二天清晨,趁着沙漠中经常出现的、能见度极低的沙尘暴(或者至少是晨雾弥漫)的掩护,发动突然袭击!他要利用恶劣天气来弥补自己在兵力(特别是空中力量)上的不足,让英国人措手不及,在混乱中失去有效的指挥和抵抗能力。这简直就是一场“气象学”与“心理学”完美结合的军事冒险!
隆美尔对他手下的将军们(比如非洲军团司令克吕威尔将军、第15装甲师师长冯·费尔斯特将军、第21装甲师师长冯·俾斯麦将军等人)下达了极其简短而又充满杀气的命令:“先生们,目标——敌人的后方!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在撒哈拉,时间和沙子,是最致命的武器。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就把他们彻底打垮!”
1942年5月26日夜,隆美尔的“威尼斯行动”正式拉开序幕。德意联军的炮兵,对加查拉防线北段和中段的英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火急袭。德国空军的飞机,也趁着夜色,对英军的后方机场和补给点进行了轰炸。一时间,整个加查拉防线上空,炮声隆隆,火光冲天,仿佛末日降临。
就在英军主力还在为北线和中线的“激战”而紧张不已的时候,隆美尔的装甲突击集群,却像一群黑夜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绕过了加查拉防线的最南端,直扑那个看似不起眼、但战略位置却极其重要的沙漠绿洲据点——比尔哈凯姆。
比尔哈凯姆,这个在地图上几乎只是一个小点的地方,此刻却驻守着一支让隆美尔意想不到的“硬骨头”——那就是由马利-皮埃尔·柯尼希将军(也译作柯尼格)指挥的自由法国第一旅。这支部队,主要由来自法国本土、法属非洲殖民地以及一些外籍军团的官兵组成,总兵力约3700人左右。他们装备简陋(主要是一些老旧的75毫米野战炮、反坦克枪和机枪,坦克基本没有),补给也相当困难,但他们心中,却燃烧着对纳粹德国和维希伪政权的刻骨仇恨,以及对恢复法兰西自由和荣誉的坚定信念!他们是戴高乐将军在伦敦扯起“自由法国”大旗之后,第一批响应号召、坚持抵抗的法兰西勇士!
隆美尔原计划,是让他的装甲部队快速绕过比尔哈凯姆这个“小麻烦”,不与其过多纠缠,直接向北,去捅英军的“腰子”。可他万万没想到,柯尼希和他手下的这帮自由法国士兵,骨头比沙漠里的石头还硬!
从5月27日凌晨开始,德军的先头部队(主要是意大利的“阿里埃特”装甲师和部分德军侦察部队)就开始对比尔哈凯姆发动了试探性进攻。自由法国的士兵们,依托着他们自己挖掘的、由战壕、地雷区和巧妙伪装的火力点组成的环形防御阵地,进行了极其顽强的抵抗!
意大利人的坦克,一冲上来,就被法军那些藏在沙丘后面的75毫米老炮给打得是晕头转向,还没搞清楚状况,就被敲掉了好几辆。德军的步兵,在冲锋的路上,也踩响了不少法军布设的地雷,死伤惨重。
隆美尔一看,这“小麻烦”居然这么难啃,有点出乎意料。隆美尔最初判断这只是一处可忽略的小据点,没想到却陷入顽强抵抗,被迫调整计划,于是,他命令德军的第15装甲师也加入到对比尔哈凯姆的进攻之中,同时还调来了大量的炮兵和德国空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对比尔哈凯姆的阵地进行持续不断的猛烈轰炸和炮击。
一时间,比尔哈凯姆这个小小的绿洲,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炸弹像雨点般落下,炮弹把沙地犁了一遍又一遍,整个阵地都笼罩在硝烟和尘土之中。自由法国的士兵们,在柯尼希将军的指挥下,忍受着酷热、缺水、缺粮、缺弹药的煎熬,以及德军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硬是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战斗意志,打退了德意联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他们白天躲在简陋的掩体里,躲避炮火;夜晚则主动出击,对德军的阵地进行袭扰,破坏敌人的攻城准备。他们的75毫米野战炮,虽然老旧,但在近距离内,对付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还是能起到一定的杀伤作用。他们甚至还用缴获的意大利反坦克炮,来对付意大利人自己的坦克,这简直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