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08章 北极光下的咆哮(第2页)

最终定型的“虎”i型重型(官方代号:6号坦克),在当时,绝对是一款划时代的、不折不扣的钢铁猛兽:

重量:战斗全重高达57吨,是当时德军主力四号坦克的两倍还多。

火力:装备了一门由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由着名的88毫米高射炮改进而来的kwk36L\/56型坦克炮。这门炮,拥有极高的炮口初速和无与伦比的穿甲能力,能够在1500米甚至2000米的距离上,轻松击穿当时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装甲。

防护:其车体正面装甲厚度达到了惊人的100毫米,炮塔正面更是厚达120毫米,而且全部采用高质量的轧制均质钢板。这种厚度的装甲,在当时,几乎可以免疫所有盟军坦克的正面攻击。

动力:装备了一台由迈巴赫公司生产的hL230p45型12缸汽油发动机,能够为其提供700马力的澎湃动力,使其最高公路时速可以达到约38公里\/小时。

“虎”式坦克的研发和生产,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打上了希特勒个人意志的烙印。他频繁地介入坦克的研制进度,对坦克的各种细节,甚至是外观样式,都提出了自己的“指导意见”。这种过度的政治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坦克的研发和生产进度。

由于其结构复杂,工艺要求极高,再加上盟军的战略轰炸对德国工业生产的干扰,“虎”式坦克的生产速度,极其缓慢。到1942年底,总共也只有134辆“虎”式坦克被生产出来,并投入实战。这个数量,对于广阔的东线战场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1942年8月底,首批生产出来的几辆“虎”式坦克,被紧急编入了新组建的第502重型坦克营,并被匆匆地运往了列宁格勒前线,准备参加即将到来的“北极光行动”。德军最高统帅部,对这款“超级武器”的首秀,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够像一把尖刀,撕开苏军在拉多加湖心地区的坚固防线。

一场尴尬的“首秀”

1942年9月21日,在经过了简短的炮火准备之后,4辆崭新的“虎”式坦克,在步兵的伴随下,第一次,也是满怀信心地,向着苏军的阵地,发起了它们的“钢铁初啸”。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这些德国坦克兵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没等见到苏军的影子,就有3辆“虎”式坦克,因为那片该死的、泥泞的沼泽地,而陷入了困境!其中两辆直接陷在了泥里,动弹不得;另一辆则因为复杂的传动系统不堪重负而发生了严重的机械故障。这场“超级武器”的首秀,还没开始,就几乎以“全军覆没”的尴尬局面而告终。

次日的反击:第二天,在经过了紧急的抢修之后(其中一辆被成功拖回),剩下的3辆“虎”式坦克(包括新补充的),再次发起了进攻。这一次,它们总算是见到了苏军的坦克。战斗的结果,也确实证明了“虎”式坦克在火力上的绝对优势。它们在远距离上,就轻松地击毁了数辆苏军的t-34坦克和反坦克炮,重创了苏军的一个前线支撑点,给当面的苏军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陷入胶着,无功而返:然而,苏军的反应也极其迅速。他们很快就调集了更多的反坦克炮和kv-1重型坦克,依托着坚固的工事,对德军的进攻部队进行了猛烈的反击。而“虎”式坦克,虽然火力强大,但其笨重的车体和糟糕的机动性,在泥泞的森林和沼泽地带,根本无法有效地展开。战斗很快就陷入了胶着状态。

到了10月初,德军在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之后,依然未能突破苏军的防线,被迫撤出了攻击阵地。

在这场规模不大的战斗中,德军第502重型坦克营,总共损失了1辆“虎”式坦克被彻底击毁(后被德军自行炸毁,以免落入苏军之手),另有2辆严重故障,被拖回后方进行大修。配合作战的步兵部队,也伤亡了约900人。而苏军方面,则损失了约12辆坦克和大量的反坦克炮,步兵的伤亡人数在2500人左右。

尽管这场战斗,从战术层面上看,德军并未取得任何突破,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它却因为“虎”式坦克的首次亮相,而被视为装甲战争史上的一个新拐点。德军虽然未能实现战术上的突破,却在这场“泥泞的初啸”中,第一次真切地验证了“虎”式坦克那无与伦比的远程火力和巨大的心理威慑力,也第一次痛苦地正视了其身上那些同样致命的缺陷。

“虎”式坦克的列宁格勒首秀,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这款“超级武器”那光鲜外表之下的、深刻的矛盾与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