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23章 冰海残阳

上一回咱们说到,日本联合舰队的“军神”山本五十六,在瓜岛战役惨败、士气跌入冰点之后,为了挽回颓势,决定亲赴前线视察,鼓舞士气。结果呢?他那份详细得连几点几分在哪儿上厕所都快写明白了的行程电报,被美国人给破译了。1943年4月18日,就在他飞抵第一站布干维尔岛的上空时,被美军的p-38“闪电”战斗机逮了个正着,一通机枪加大炮的“特殊欢迎仪式”下来,山本连同他的座机,一头扎进了所罗门的原始丛林里,落了个机毁人亡的下场。山本五十六的死,像一颗重磅炸弹,彻底炸懵了整个日本海军。而就在山本死前一个月的1943年3月,在那个被世人遗忘的、比西伯利亚还冷的北太平洋战场,一场规模不算太大、却同样充满了坚韧、顽强与宿命感的战斗,也悄然地为这场世界大战的走向,增添了一个冰冷的注脚。

而要说起这场发生在冰海之上的战斗,咱们还得再往前倒腾一下,说说一架坠毁的日本飞机,是怎么意外地改变了整个太平洋空战的“游戏规则”的。

话说1942年6月,就在中途岛那场决定命运的大海战打响的同时,作为佯攻部队的日本海军第二机动部队,也跑去阿留申群岛的荷兰港扔了几颗不痛不痒的炸弹。就在一次空袭中,一架由飞行员古贺忠义驾驶的“零式”战斗机,因为被地面炮火击中了油箱,无法返回母舰“龙骧”号,被迫选择在附近一个名叫阿库坦岛的、看似平坦的苔原上进行紧急迫降。

古贺忠义可能觉得,这苔原看着跟草地似的,软乎乎的,迫降应该没问题。可他哪知道,这阿库坦岛的苔原底下,全是水汪汪的烂泥沼泽!飞机的起落架一接触地面,立刻就深深地陷了进去,整个飞机当场就翻了个底朝天,头朝下扎进了泥里。可怜的古贺忠义,在这次事故中当场折断了脖子,一命呜呼。

更巧的是,这架倒栽葱的“零式”战斗机,除了起落架和一些蒙皮受损之外,整个机身、发动机、武器系统,竟然都基本完好无损!它就这么孤零零地、倒插在阿库坦岛那片荒无人烟的沼泽里,成了一个等待被发现的“军事宝藏”。

一个月后,一架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美国海军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偶然发现了这架倒插着的、机翼上还画着醒目“红膏药”的日本飞机。消息传回,美国人简直是欣喜若狂!他们立刻组织了一支精干的回收小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修路又是铺钢板,总算是把这架宝贝疙瘩从泥潭里给拖了出来,小心翼翼地装上船,运回了美国本土的圣迭戈海军航空站。

这架完整的“零式”战斗机,对于当时还在为如何对付这种“空中幽灵”而头疼不已的美国航空工程师和飞行员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他们立刻把这架飞机给拆了个七零八落,从发动机到机体结构,从武器配置到飞行仪表,每一颗螺丝钉都研究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一研究,可就发现了“零式”那看似无敌的光环之下,隐藏着的一系列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

装甲防护?不存在的!为了追求极致的轻量化和机动性,“零式”的设计师堀越二郎,几乎牺牲了所有的防护措施。驾驶舱周围没有任何装甲保护,飞行员基本上就是“肉包铁”,一旦被美军那威力巨大的12.7毫米机枪子弹击中,非死即伤。

自封油箱?那是什么?“零式”的油箱,也没有采用当时盟军飞机已经普遍使用的自封闭式设计。也就是说,它的油箱就是个普通的铁皮罐子,一旦被曳光弹或者弹片击中,非常容易起火爆炸,整架飞机瞬间就变成一个飞行的“大火球”。

高速俯冲就“散架”?“零式”虽然在低速盘旋格斗中机动性超群,但在高速状态下,其副翼的操控效率会急剧下降,变得非常笨拙。尤其是在进行高速俯冲时,一旦速度超过某个临界点,机翼甚至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空气压力而发生结构性解体!

发动机“心脏病”:虽然“零式”的“荣”式发动机在功重比上表现不错,但在负g机动(比如突然向下猛推操纵杆)时,其化油器设计存在缺陷,容易导致发动机瞬间熄火。这个小毛病,在瞬息万变的空战中,也往往是致命的。

这些从“阿库坦零战”身上扒下来的宝贵情报,迅速地被送到了美国各大飞机制造公司和前线的战斗机部队。美国人这下算是彻底摸清了“零式”的底牌,也找到了对付它的有效战术。美军飞行员们接到新的战术指令:“永远不要跟‘零式’在低速下玩盘旋格斗,那是自寻死路!要充分发挥我们飞机(比如p-38、f4u、以及后来的f6f)在速度、俯冲性能和火力上的优势,采用‘打了就跑’或者互相掩护的‘萨奇剪’战术,从高空俯冲攻击,打完就立刻拉起来脱离,绝不恋战!”

更重要的是,这些情报,也直接催生了一款专门为了“猎杀零式”而生的、后来在太平洋上空大放异彩的王牌战斗机——那就是,格鲁曼公司的f6f“地狱猫”!

f6f“地狱猫”的设计,可以说是完全冲着“零式”的弱点去的。它不追求极致的轻量化和盘旋性能,而是强调“皮糙肉厚、力大砖飞”!它拥有坚固的机体结构、厚重的驾驶舱装甲、能够自动封堵弹孔的自封闭式油箱、以及威力强大的6挺12.7毫米重机枪。虽然在低速格斗中可能不如“零式”那么灵活,但它凭借着那台马力强劲的普惠r-2800“双黄蜂”发动机,拥有比“零式”更快的速度、更强的俯冲能力和更恐怖的瞬间火力!f6f的飞行员们,往往可以利用高度优势,像老鹰抓小鸡一样,对着下方的“零式”发动俯冲攻击,一轮扫射下来,不管打没打中,立刻就拉起来脱离,根本不给“零式”缠斗的机会。而“零式”呢?想追追不上,想跑跑不掉,想还手吧,打在“地狱猫”身上跟挠痒痒似的,人家根本不在乎。

f6f“地狱猫”的出现,彻底终结了“零式”战斗机在太平洋上空的“神话”。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大量的“地狱猫”装备到美国海军的航母上,太平洋空战的“游戏规则”,被彻底改写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咱们还得把目光,拉回到1943年初那片冰冷刺骨的北太平洋。

自打1941年底,日本人一记闷棍把美国人停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给揍了个半身不遂之后,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和他手下那帮参谋们,就觉得可以趁热打铁,在太平洋上好好“规划”一下自家的“绝对国防圈”了。

1942年6月,就在中途岛那场决定命运的大海战打响的同时,日本人还顺手牵羊,干了另一件在当时看来挺唬人、但后来被证明是“鸡肋”的事儿——他们派了支舰队,晃晃悠悠地占领了阿留申群岛最西边的两个小岛:阿图岛和基斯卡岛。

您可能会问了,这俩鸟不拉屎的破岛,有啥好占的?日本人脑子进水了?

这事儿吧,得从山本五十六那盘“大棋”说起。他当时搞中途岛战役,还特意分了兵去打阿留申,主要目的就是“声东击西”,想把美国人的注意力往北边引,好让他南边的主力能顺利拿下中途岛。结果呢?美国人靠着破译密码的“外挂”,压根儿就没上当,主力航母全在中途岛等着呢,把南云忠一的四艘航母给送进了海底龙宫。这佯攻的战略目的,算是彻底泡了汤。

可这阿图和基斯卡两个岛,既然已经占了,那就不能白占。日本大本营那帮人,本着“蚊子再小也是肉”的原则,就硬着头皮在这两个岛上建立了日军在整个北美大陆(阿留申群岛在地理上属于北美)最北边的前哨站。他们可能还幻想着,能以此为跳板,将来威胁一下阿拉斯加,或者至少能切断美苏之间可能的海上联系。

可这如意算盘,打得是真不怎么样。

自打中途岛一战,日本海军元气大伤,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太平洋上的主角,已经悄悄地换成了美国人。大家伙儿的目光,都聚焦在南边那片热带丛林和珊瑚海里,比如瓜达尔卡纳尔岛(简称“瓜岛”)那场惨烈无比的“绞肉机”之战。谁还有闲工夫去管北边那两个天寒地冻的破岛?

于是,这阿留申战线,就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沉默的战场。

但对驻守在这两个孤岛上的几千名日本兵来说,这日子,可就不是“沉默”,而是“等死”了。

咱们得说说这俩岛上的守军。阿图岛上,驻扎的是由山崎保代陆军大佐指挥的第301独立步兵大队;基斯卡岛上呢,则是海军的第51守备队。两边加起来,总共也就五千来号人。

这五千人,自从被扔到这俩“北极圈监狱”里,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美国人虽然因为“先欧后亚”的战略,暂时没工夫来跟他们“抢地盘”,但也没闲着。美国陆军航空队在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东部也建了基地,三天两头就派B-24“解放者”这样的重型轰炸机,来给这俩岛“送温暖”——扔炸弹。虽然因为天气太差,这轰炸效果时好时坏,但总归是个巨大的威胁。海面上呢?美国的潜艇也像幽灵一样,在这片冰冷的海域里四处游弋,专门盯着日本人的运输船下手。

这下,问题就来了——补给,成了压在岛上所有日本兵心头的一块巨石。

这阿留申群岛,除了石头就是冰,连根柴火都得从本土运。吃的、穿的、用的、武器弹药、取暖的燃料……哪样不得靠船从日本或者千岛群岛那边,一趟一趟地往过拉?可这航线,那简直就是一条“死亡之路”。极度的严寒,能把船壳都给冻裂了;说来就来的暴风雪,能见度不到五米,一不小心就得触礁;那像小山一样高的冰浪,能轻易地把小吨位的运输船给拍进海底;更别说,还有美国人的飞机和潜艇在旁边虎视眈眈。

岛上的日本兵,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吃的,是发了霉的米饭和咸得发苦的干鱼;穿的,是单薄的军衣,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里冻得跟孙子似的,冻伤减员比战斗减员还多;燃料更是金贵,很多时候连取暖都得省着用。这哪是打仗啊,这简直就是在跟老天爷和饥饿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