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烟雨 作品

第153章 蛙跳新几内亚

上一回我们说到,美军在布干维尔岛,用一场教科书式的“越岛作战”,成功地将日本南方大本营拉包尔变成了一座海上孤岛。他们没有硬攻,而是聪明地选择在敌人最薄弱的地方登陆,迅速建立机场,然后用空中力量彻底锁死了敌人的咽喉。这场战役的成功,不仅为后续的反攻铺平了道路,更让一种全新的战略思想——“蛙跳战术”——得到了实战的检验。现在,这种战术即将被一位更渴望胜利、更具表演天赋的将军,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发挥到极致。这位将军,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而那片战场,就是太平洋第一大岛——新几内亚。

新几内亚,这个在地图上状如巨鸟的岛屿,是地球上仅次于格陵兰的第二大岛。它横亘在赤道南侧,是东南亚与澳大利亚之间最重要的一道天然屏障。对日本人来说,这里是他们“大东亚共荣圈”南缘的坚固基石,是从所罗门群岛通往菲律宾的咽喉要道。而对盟军来说,这里是必须拔除的钉子,是反攻的必经之路。

1943年,战争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所罗门群岛的连番血战之后,美军与澳军的兵锋,已经指向了新几内亚的东北海岸。坐镇澳大利亚的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正雄心勃勃地计划着,要在这片广袤的丛林和海岸线上,铺设一条通往他魂牵梦绕之地——菲律宾的胜利跳板。

但他的计划,面临着巨大的战略矛盾。

“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意味着他能得到的资源永远是“次等品”。他手下的兵力、舰船和飞机,远不如中太平洋的尼米兹海军上将那般阔绰。这位极度渴望荣誉和媒体关注的五星上将,时常感到自己被尼米兹“抢了风头”,因此他迫切地需要一场酣畅淋漓、进展神速的胜利,来证明自己才是太平洋战争中真正的主角。

与麦克阿瑟的急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驻守在新几内亚的日本第18军。他们的指挥官安达二十三中将,给部下灌输的是“荣誉死守”的武士道精神。他们准备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而对于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流过血的澳大利亚士兵来说,新几内亚是一个充满了血腥回忆的地方。他们忘不了科科达小径上的惨烈搏杀,忘不了无处不在的疟疾、饥饿,以及被日军斩首的战友。

一场关乎战略、荣誉和复仇的决战,即将在这片赤道南岸的土地上,全面展开。而它,将以一种全新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进行。

1943年中,麦克阿瑟的反攻大计,从新几内亚东北沿岸的两个重要港口——萨拉马瓦和莱城开始。拿下这里,不仅能割裂日军的后勤线,更能为下一步向西挺进,夺取芬什港提供前进基地。

这是一次典型的盟军协同作战。地面主力,由善于丛林战的澳大利亚第7师和第9师,以及美国第6集团军的部分部队组成。空中支援,则由乔治·肯尼将军指挥的、强大的美国第五航空队负责。这支航空队,将成为麦克阿瑟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刀。

战斗的序曲,与新乔治亚岛开始的同一天1943年6月30日打响。美军在萨拉马瓦以南的拿骚湾实施了一次登陆,摆出一副要强攻萨拉马瓦的架势。这成功地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迫使他们将莱城的部队调往萨拉马瓦增援。

正当日本人疲于奔命时,肯尼将军的第五航空队,在8月17日和18日,对韦瓦克的日军机场发动了一次毁灭性的空袭。在短短两天内,约200架日军飞机在地面上被摧毁。这次空袭,几乎打残了日本在新几内亚的航空力量,为后续的行动彻底扫清了天空。

一切准备就绪,真正的好戏登场了。

9月4日,澳大利亚第9师,在海军舰炮的掩护下,从海上对莱城以东的海滩实施了大规模登陆。

9月5日,麦克阿瑟上演了他最得意的一幕。1700名美国伞兵,在数百架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护航下,如天兵天降般,准确地空降在莱城西北的纳扎布机场。他们迅速控制了机场。紧接着,澳大利亚第7师的士兵,乘坐着C-47运输机,一波接一波地在纳扎布机场机降。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的空降与机降协同作战。它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接插进了日军的后心。

萨拉马瓦的日军守军,发现自己即将被包围,顿时陷入恐慌。他们放弃了阵地,拼命向莱城方向撤退,企图与主力会合。

此时的莱城,已经成了一座死城。东面是海上登陆的澳军,西面是从天而降的美澳联军。

9月15日,两路大军成功会师,完成了对莱城的合围。

城内的近9000名日军,在绝望中选择了向北边的山区突围。这条突围之路,成了他们的死亡之旅。在盟军的追击和恶劣的丛林环境下,他们付出了数千人伤亡的代价,最终只有少数人逃出生天。

当盟军走进莱城时,看到的是遍地的武器装备和日军来不及撤走的物资。萨拉马瓦—莱城攻势,以一场漂亮的、陆海空协同作战的胜利而告终。

拿下了莱城,麦克阿瑟的目光立刻投向了东北方的休恩半岛。半岛顶端的芬什港,是一个天然的深水良港,是建立大型海空军基地的绝佳地点。

1943年9月22日,也就是占领莱城后不到一周,经验丰富的澳大利亚第9师,再次担当主力。他们在休恩半岛的东端,一个叫“红滩”的地方成功登陆。

登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遭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但澳军士兵凭借其顽强的战斗意志,在与从内陆赶来的友军部队配合下,经过了近十天的激战,于10月2日成功占领了芬什港。

日本人当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们从本土紧急调来了第二十师团,试图发动反扑,夺回芬什港。

然而,此时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已经牢牢掌握在盟军手中。

这支增援部队,在运输途中,就遭到了美国第五航空队轰炸机的轮番“照顾”。大量的运输船被击沉,数千名士兵还没踏上新几内亚的土地,就葬身鱼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