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70集:新技术的引进与融合(第2页)

随后,苏明辉迅速组建了由企业内部技术骨干组成的项目团队,为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做准备。他们根据合作协议,与国外合作伙伴进行进一步的沟通,确定设备型号、技术参数、交付时间等具体细节。同时,安排人员对企业的生产场地进行改造,以适应新设备的安装和运行。

在资金方面,苏承宗积极调配家族企业的资源,并与汇通天下票号协商,确保引进技术和设备所需的资金能够及时到位。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四、技术融合难题初现

不久后,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资料陆续抵达家族企业。苏明辉带领团队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安装和技术对接工作。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是技术标准差异问题。国外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和铁路配件生产技术遵循着一套与国内不同的标准体系。例如,在煤炭清洁度的检测指标上,国外标准更加注重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而国内之前对此并没有严格要求。在铁路配件方面,尺寸公差、材质性能等标准也与国内存在差异。这使得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在按照国外技术标准进行生产操作时,感到无所适从。

其次,员工技能不足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新引进的设备和技术相对复杂,需要员工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但家族企业现有的员工大多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工艺,对这些新技术、新设备了解甚少。许多员工在操作新设备时,频繁出现错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也难以达到标准要求。这些问题如同一重重障碍,阻碍着新技术在家族企业的落地应用。苏明辉深知,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引进的先进技术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家族企业的转型发展也将面临严重挫折。

五、应对之策

面对技术标准差异和员工技能不足的困境,苏明辉并没有气馁。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针对技术标准差异问题,苏明辉组织技术团队对国内外技术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他们将国外标准中的各项指标逐一分解,与国内现行标准进行对照,找出差异点,并研究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既能满足国外技术要求,又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过渡标准。同时,积极与国内相关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机构沟通,反映情况,争取在行业层面推动标准的统一和接轨。

为了解决员工技能不足的问题,苏明辉决定邀请国外专家来厂指导。他与国外合作伙伴协商,聘请了几位在煤炭清洁利用和铁路配件生产技术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专家们来到企业后,深入生产一线,对员工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他们从设备的操作原理、技术工艺流程讲起,手把手地教员工如何正确操作新设备,如何按照新的技术标准进行生产。

除了邀请国外专家,苏明辉还在企业内部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培训活动。他根据员工的岗位需求和技能水平,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涵盖新技术理论知识、设备操作技能、质量控制要点等多个方面。为了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苏明辉还设立了培训奖励机制,对在培训过程中表现优秀、技能提升显着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