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集:品牌塑造升级(第2页)
“看到了吗?”林薇在中期汇报会上调出一组对比图,左边是传统工业品牌常用的“钢铁洪流”式宣传,右边是苏式机床在光伏电站建设中与绿色能源设备的同框画面,“你们的社会责任不是事后的公关稿,而是刻在产品dnA里的——精密制造本身就在为碳中和做贡献。”
(三)像素与钢铁:当品牌遇见元宇宙
争议在品牌视觉体系设计阶段爆发。老工程师代表老王头拍着桌子:“蓝色代表科技,红色代表热情,咱们用了三十年的红蓝配色凭什么要改?换成这灰不溜秋的颜色,机器看着都冷冰冰!”
林薇没说话,只是播放了一段视频:在虚拟的元宇宙工厂里,一群穿着潮牌的“数字工人”操控着银灰色的苏式机床,机床运转时投射出蓝色的数据光带,像流动的星河。“这是z世代的工作场景,”她解释道,“我们保留了核心识别元素,但用‘工业灰’+‘科技蓝’的渐变,既体现金属质感,又融入数字基因。”
更颠覆的是品牌传播策略。市场部总监起初坚决反对“让机床玩短视频”,直到林薇拿出一组数据:某汽车品牌的生产线机械臂跳街舞的视频,在tiktok获得2700万次播放,带动年轻用户咨询量增长400%。“我们不是要让机床卖萌,”苏晓接过话头,“而是展示它的柔性——能造火箭零件,也能刻生日蛋糕模具。”
他们真的做了。在嘉定的新媒体摄影棚里,老师傅李建国看着自己调试了二十年的车床,此刻正在切割一块巧克力。镜头拉近,刀具在可可脂上划出0.1毫米的细腻纹路,组成“苏式制造,精密如味”的字样。李师傅起初满脸别扭,直到看到年轻摄像师用手机慢动作拍下铁屑飞溅如星尘的画面,忍不住凑近屏幕:“嘿,这铁疙瘩看着还挺酷!”
与此同时,苏明辉带着团队飞往日内瓦。在国际机床展的展位设计上,“棱镜”提出了“透明工厂”概念——用Ar技术让参观者戴上眼镜,就能看到机床内部齿轮的咬合轨迹,甚至能在虚拟空间里“拆解”机器,重新组装。“这不是炫技,”林薇在越洋电话里强调,“是让客户从‘信任品牌’到‘理解技术’。”
(四)社会责任的显性化:从幕后到台前
真正让品牌战略落地的,是对社会责任的重新定义。过去,苏式集团的公益项目像藏在抽屉里的奖章,偶尔在年报里露个脸。林薇却提出:“为什么不把贵州的实训基地变成‘品牌故事现场’?”
于是有了那场轰动行业的直播——“大山里的精密课”。苏晓带着摄像团队走进黔东南的职业学校,镜头里,苗族姑娘用苏式机床加工银饰,传统纹样与数控程序在屏幕上重叠。当小姑娘举起刻着蝴蝶纹的银镯说“老师说这台机器的精度能让银饰更亮”时,直播间的弹幕瞬间刷屏:“原来精密制造还能这么用!”“这比硬广高级一万倍!”
更关键的是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合作。苏明远起初有些犹豫:“我们就是个做机床的,和国际组织合作会不会太‘飘’?”林薇却拿出数据:“全球83%的消费者认为,品牌应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你们为非洲援建的光伏电站配套零件,本身就是最好的esg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