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24集:市场拓展新域(第2页)

与此同时,市场端的压力也接踵而至。在一次行业论坛上,竞争对手的高管意有所指地说:“某些企业放着好好的金矿不挖,偏要去碰那些实验室里的玩意儿,怕是忘了商业的本质是盈利。”台下响起一阵暧昧的笑声。

苏晓不动声色地在手机上记下对方的发言要点。当晚,她给团队发了封邮件:“记住,当对手开始嘲笑你的方向时,要么是你真的错了,要么是你已经触碰到了他们的恐惧。”

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的夜晚。小陈带着两个黑眼圈冲进苏晓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个透明的培养皿:“你看!我们把高校的活性剂分子链接入柏林团队的酶制剂,再用华南理工的纳米壳包裹,硬水条件下的泡沫稳定性提升了27%!”

培养皿里的液体泛着淡淡的蓝光,像某种神秘的生命体。苏晓凑近闻了闻,没有传统化工原料的刺鼻气味,反而带着一丝植物的清香。“马上安排毒理检测和生态降解实验,”她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另外,让设计部开始做产品概念稿,我们要赶在年底的‘绿色科技展’上首发。”

凌晨三点,苏晓站在办公室窗前。雨已经停了,东方泛起鱼肚白。她想起白天接到的母亲电话,母亲说父亲最近总在书房看爷爷的老照片。或许,这就是传承的意义——不是守着祖辈的家业,而是像他们当年一样,有勇气在未知的荒野中踏出一条新路。

第三章 首秀与暗礁

“绿色科技展”的展厅里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各家企业精心设计的香氛。苏晓团队的展位以“破土”为主题,背景墙是动态的植物生长投影,展台中央摆放着透明的圆柱容器,里面悬浮着他们研发的“生物基清洁球”,在灯光下像一颗颗绿色的星球。

“这款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98%的成分源自玉米淀粉和椰子油,”苏晓正在向一位金发碧眼的采购商讲解,“在自然环境中,降解速度是传统产品的17倍。”

采购商饶有兴致地拿起样品:“价格呢?比传统产品高多少?”

“初期定价会高15%,但我们的生命周期评估显示,使用成本可以降低23%,”苏晓递过一份详细的对比报告,“而且,我们已经和几家大型商超谈好了‘环保产品专区’的陈列协议。”

就在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骚动。苏晓抬头,看见几个穿着竞品公司工装的人正在和工作人员争执,他们的展台上赫然摆放着一款外观极其相似的“天然清洁球”。

“苏总,不好了!”小陈匆匆赶来,脸色发白,“他们申请了紧急专利,说我们的技术方案侵犯了他们的‘植物基复合材料’专利。”

苏晓的心猛地一沉。她立刻召集法务团队在展会后台的休息室开会。法务总监摊开两份专利文件:“对方的专利申请日比我们早三天,但他们的权利要求书里,关键的‘酶改性工艺’描述非常模糊,存在明显的撰写漏洞。”

“三天……”苏晓喃喃自语。她想起三个月前那个决定进军新领域的下午,如果当时会议结束后立刻启动专利布局,或许就能避免这个局面。“马上启动专利无效宣告程序,”她迅速做出决策,“同时,联系媒体,我们要开一个小型的技术说明会,把核心创新点讲清楚。”

技术说明会安排在展会第二天的上午。苏晓站在台上,身后的屏幕上展示着复杂的分子结构图。“有人说我们抄袭,但我想请大家看一组数据——”她调出专利审查的对比报告,“我们的技术方案在活性物转化率、耐温性等七个维度上,都远超现有专利的技术指标。”

台下的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苏晓注意到,昨天那位金发采购商也坐在第一排,正认真地做着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