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169集:星际贸易的雏形(第2页)

王师傅蹲下身,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叩击着桌腿与桌面的连接处。在失重环境中,他的动作带着一种奇异的滞涩感,仿佛每个关节都在对抗看不见的阻力。\"我爷爷那辈人,在重庆防空洞里做家具时,最怕的就是木料受潮发胀。\"他的声音突然有些飘忽,\"那时候躲轰炸,榫卯敲得越紧,心里越踏实。\"

苏晓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想起档案室里那份1941年的工单。上面记录着苏承宗为躲避日军轰炸,在湖北山区的地窖里制作的一批\"可快速拆解\"的榫卯木箱——那些箱子后来被用来运送战时物资,每个卯眼都刻着只有工匠才懂的应急拆卸标记。

\"能不能用磁悬浮?\"小李突然指着模型的连接处,\"在榫头和卯眼内嵌微型磁环,利用同极相斥的原理抵消微震影响。\"他调出一个设计草图,红色的磁环在虚拟木材中发出淡蓝色的光晕。

王师傅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他从工具袋里摸出个用油布包着的物件,展开后是半张泛黄的宣纸,上面用墨线勾勒着复杂的榫卯结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写着\"磁石镇榫\"四个字,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宋时匠人尝试,未竟\"。

\"这是我爷爷在1943年找到的古籍残页。\"老人的手指在宣纸上轻轻滑过,仿佛在触摸历史的纹路,\"说宋代有个工匠想在龙舟的榫卯里嵌磁石,让船身更稳,但那时候没有合适的材料。\"

苏晓的心跳骤然加速。她想起上个月在剑桥大学图书馆看到的一份手稿,里面记载着达芬奇曾构思过\"磁悬浮连接装置\",但最终因为磁力控制问题放弃。历史的脉络在此刻突然交汇,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智慧火花,此刻正在火星的引力场中重新点燃。

接下来的六十天,零重力实验室成了整个苏氏集团最忙碌的地方。王师傅带着小李和材料学团队泡在舱里,尝试了十七种稀土永磁材料。当第七次实验中,掺有石墨烯的钕铁硼磁环在0.38g环境下稳定运行超过72小时时,小李兴奋地跳了起来,却因为失重撞到了天花板。

\"慢着点!\"王师傅的笑声带着如释重负的颤抖,他小心翼翼地将一对磁环嵌入榫卯模型的连接处。当两个磁环在接近时自动保持3毫米的悬浮间隙,发出轻微的\"兹兹\"声时,一直紧绷着脸的苏明宇突然吹了声口哨。

最终测试在spacex的休斯顿基地进行。当苏晓和王师傅走进那个模拟火星居住舱的巨大白色圆柱体时,看到小李正带着团队安装最后一组家具模块。淡灰色的钛合金框架上,深棕色的火星松木(一种通过基因编辑适应火星土壤的速生树种)与磁悬浮榫卯结构形成了奇妙的视觉碰撞。

\"启动重力模拟。\"spacex项目主管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舱内的灯光变成火星特有的橘红色,地板开始轻微震动,模拟火星表面的地质活动。苏晓屏住呼吸,看着那套由磁悬浮榫卯连接的组合柜。在持续的微震中,磁环之间的悬浮间隙稳定在2.8毫米,没有发出任何异响。